「我频繁被国内的朋友给我所谓的『关心』,已经麻木了。 」在日本东京工作的中国人希妍(化名)对BBC中文说。
「很多人叫我不要吃鱼,有的问我日本人民怎么不团结起来游行抗议,连平日岁月静好的朋友,都很激烈地质问我日本政府是不是想我们死。」
日本福岛核电厂在2011年的大地震中损坏,厂方为冷却熔化的核燃料而持续注入海水。经过逾10年后,核电厂面临冷却水储存空间饱和问题,当局最终决定在去年8月24日开始排放经过处理的核废水,目前正进行第八轮排放,迄今排放了超过6万吨处理水。
此举遭到中国政府强烈反对,并全面禁止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中国网络上出现大量让人恐慌的消息,希妍过去一年也不断收到来自中国亲友排山倒海的讯息。
「新冠疫情是头一波,他们说日本政府怎么不封控,不像中国那么照顾人民的健康,现在又骂日本排放核处理水在威胁民众安全。每次中国开动反日的宣传机器,我们这些住在日本的就被轰炸。」
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恐慌情绪不只是在海产类,还蔓延到各个层面。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有网民表示担心日本护肤品和药品有辐射,甚至连日本品牌的服饰、女性卫生用品都不敢再购买,并呼吁抵制日货。
在京都工作的中国人家琦(化名)对BBC中文形容,他感觉和家乡的人活在平行时空。 「我在日本过得很好,生活如常,但中国人接收到的资讯是被官方刻意安排的,『海外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日本很危险』。」
他过去一年也收到大量亲友转发的资讯,很多是中国网站翻译日文新闻的文章,但标题和用词夸大其词。 「比如前阵子的鳗鱼食物中毒事件,是因为厨师没戴手套引致,其中一个90岁、本身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死亡,未必跟鳗鱼有直接关係,但中国的报道会用『死伤』这个词,让人看完很害怕。」
「我已经懒得解释,就回一句『的确我们生活得很惨』,春秋笔法吧。因为你解释完了,明天他们也会读到另一篇日本不好的新闻,没有意义,我还不如好好享受这裏的生活。」
淡江大学日本政经研究所教授兼所长蔡锡勋对BBC中文分析在日华人感到割裂的原因指,日本官方使用「ALPS处理水」一词,中国则使用「核废水」、「核污染水」等词,新闻措辞潜移默化影响受众观感。
「两国民众的对事情的理解很不同,日本强调这些水是经过处理的,也是基于科学去检测,数据上合理,日本人会认为中国政府是用偏政治的角度去做操作。 」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与海啸破坏福岛第一核电站以来,厂房内已积累134万吨废水。
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经稀释后的处理水中氚浓度降至每升1500贝克勒尔以下,排放标凖为日本安全限制的四十分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凖的七分之一,预计整个排放计划长达30年。
该计划曾引起日本渔民及反核团体抗议,邻近国家也表达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曾指责日本政府「出于一己之私利,给当地民众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二次伤害」,韩国称一旦日方排放不符合标凖,将立即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朝鲜就指「要团结与联合起来坚决加以阻止和粉碎地球上一些不纯势力穷兇极恶的反人类、反和平妄动」。
随着排放后检测数据正常,日本内部民意逐渐改变。日本时事通信社(Jiji Press)去年7月排放前曾进行民调,有39%受访日本人支持排放计划,28%反对;同年9月排放后的调查则显示,支持的比率上升至53%,反对比率为16%。
而时隔一年,韩国政府表示进行了近5万次辐射检测,结果均显示为安全範围,当地三大连锁超市的水产销售额相较于排海前并无显着变化,甚至今年上半年韩国从日本进口的水产较去年同期增加13.3%。
与此同时,台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7月也预告,将全面解除日本福岛5县食品输入管制,是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首次解禁。
北京则继续强硬措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7月与日本外相林芳正会面时,重申核事故产生的核污染水与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废水性质「不能相提并论」,呼吁日方正视各方正当关切和专家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中国政府维持去年颁布的进口禁令,是目前唯一全面禁止所有日本水产品进口的日本邻国。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资料,日本2022年水产品出口总额为3873亿日元,中国佔其中两成,总值达到871亿日元(约5.9亿美元) ,为最大出口市场。
在禁令实施后,2024年上半年日本农林水产品及食品的整体出口额同比下跌1.8%,为2020年疫情以来首次下滑,其中对华出口暴跌43.8%,扇贝是重灾区。
路透社引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理事长石黑宪彦表示,儘管积极开拓新出口目的地如美国、加拿大、泰国和越南,目前还未能填补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但他认为日本海产出口有巨大成长潜力,「用不了多久中国禁令所带来的损失就会完全得到弥补」。
共同社则引述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全渔联)会长阪本雅信发表的最新评论称,「正如至今为止的一贯主张,反对未能获得渔业人士和国民理解的排海」,他要求日本政府敦促中国尽快取消进口禁令,并继续支持日本国内扩大消费。
中国祭出进口禁令的理由是要「维护食品安全和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但早前有中国专家以模型推算,放射性核元素大约一年将会到达中国东海。
对此,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林泉忠质疑道:「现在已经到了你的海域,你自己是不是也不应该捕鱼,不应该吃海鲜?为什么都是同一片海洋,日本人捕的鱼不能吃,中国人捕的鱼就可以吃?这是什么逻辑?」
日前,日经中文网引述美国非营利组织全球渔业观察(GFW)的卫星追蹤数据,发现今年3月底捕鱼季节开始后,大批中国渔船在靠近日本的三陆海域大规模捕鱼,高峰期有50艘渔船在同一水域作业,渔获带回中国后以「中国产」而非「日本产」的标籤进入市场。
该报道援引专家分析指,中国渔民的行为获政府默许,中国外交部没有正面回应,只重申「中国政府具备保障国民健康和食品安全,保护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能力」。
学者林泉忠对BBC中文表示,这种矛盾做法反映中国的禁令无关食品安全,更多的是一张外交牌。 「就好像对澳洲的红酒、牛肉、龙虾禁令,是经济胁迫,一种外交上的制衡。」
他指出,中国一直希望分化美国和日本,拉拢后者,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后全面倒向华盛顿,安保政策甚至超越前首相安倍晋三,任内提高防卫预算,引起北京不满,而岸田在任近三年也没有访问过中国。
「中国现在对日本有三支箭:核废水的海产禁令、取消日本人的免签、抓捕大量日本人。这些都是外交上的筹码。」
中国原对日本、新加坡、文莱免除短期逗留签证,2020年因疫情暂停,2023年恢复新加坡和文莱的免签政策,但一直没有重启对日本人的免签待遇。另外,近年多名日本学者和商人在中国失联疑似被捕,本月一名日本药厂高层遭中方以间谍罪起诉。
针对水产品进口禁令,岸田文雄去年11月和今年5月,分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谈,都提出中国应撤销相关措施,但中国至今未有鬆绑。
儘管如此,中国禁令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冲击微不足道。日本内阁府的资料显示,2021年日本渔业产值为6370亿日元,佔GDP总量仅0.12%,与支柱型产业如製造业、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的差距甚大。
「封杀渔业的实质冲击很小,主要还是宣传意味。」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卡耐基中国项目研究员庄嘉颖对BBC中文分析说。
「主要是一种心理作用,对第三方国家来说,会以为中国的制裁力度很大;而对于国内,又可以挑起民族主义情绪,而且代价很低——日本不会有太大反应,不像美国可能会有经济制裁,所以这是很简单又低成本的手法。」
但庄嘉颖强调,中国此举并非完全没有成本,当日本政府和民间对中国疑心日增,当局为了回应民意会加强安保政策,而这并非北京所乐见。
日经新闻今年2月发布的民调显示,近九成受访日本人感到中国「威胁」,约七成半人「不喜欢」中国,只有6%受访者表示「喜欢」。
「北京很有自信,认为可以随时调整国内舆论,转变民意很容易,但是日本人的疑虑增加,这就很难逆转。」庄嘉颖说。
就在日本排放核废水一週年前夕,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似乎有缓和迹象。
日本迴转寿司品牌「寿司郎」北京首家分店8月在西单大悦城开业,连日来出现排队潮,轮候名单超过1000个号码,等候时间长达10小时,手机程式显示9月前都客满。新店使用中国产的海胆、鲍鱼和世界各地的食材,价格为每盘人民币10元起。
此前,另一家日本知名迴转寿司店「滨寿司」今年1月在北京开店,也是大受欢迎。
这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有网民质疑「说好的抗日呢?」、「小日子(指日本)的东西还那么受欢迎,无语」、「时间可以忘记一切吗」、「中国太没有骨气」、「不爱国的人还是太多了」。
但也有网民表示「反正我不爱国,从来不抵制,那我能吃了吧?」、「不怕,不是日本进口的,都是国产的,但是进口的也不怕,相信科学和检测而不是政策和直觉」、「主要是咱们这裏迟早也要被污染,想吃什么吃什么,总不可能一辈子不吃饭了」、「全世界都排(核废水)」。
除了饮食消费,中国大陆访日旅客人数近期重回榜首,是自2022年10月日本放宽防疫限制以来首次。 7月访日旅客的来源地排名首五位依次为:中国大陆(77万人)、韩国(75万人)、台湾(57万人)、香港(27万人)和美国(25万人)。
在京都工作的中国人家琦说,近期确实留意到中国游客增多。他说父母本身非常担心他,一年前经常劝他搬回中国,但两老近月到日本探望他,住了一两个礼拜后放下心头大石。
「我们到处玩,正常吃海鲜。我爸妈最喜欢逛超市,看到日本人也是照样买,和中国新闻裏描述的气氛完全不同,他们自己也有买一些食材回去煮。亲身感受过,就知道跟在国内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也不再担心。」
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中国网民表示带着辐射检测器到日本旅游,图片显示辐射指数极低,有人留言指「我们3月去,每到一个地方也测一次,大失所望」,也有人调侃说「麻烦来北京也给测测」。
另有网民发帖询问赴日旅游是否安全,有女性网民表示正在备孕有疑虑,也有人指「坚决不去给敌人送钱」。其他留言则反讽称「政治上不能去」、「国家都不提这事了你还纠结这个」、「(中国富豪)马云刘强东王思聪各路明星都常去日本还有定居的,他们都很蠢」、「千万别去,不然像我一样,回来了三番几次又想去,实在太麻烦了!」。
学者林泉忠表示,这些现象符合他一年前的预测,认为「有一定常识」的中国人很快会回归理性,并指这跟不久前的新冠防疫「清零」政策有相似之处。
「疫情影响着全世界,但为什么全世界都没有清零,只有中国搞清零?核废水也是影响全世界,但日本人在吃水产,离日本最近的韩国人、台湾人也在吃,只有中国全禁。难道中国人的健康要求就比较高吗?难道其他国家的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吗?」
他续说,日本因为战争历史有原罪,中国政府可以轻易煽动仇日情绪,但反日牌已经不如以前好用,这次效果就没有很成功,「因为更多人理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