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潛艦國造」被指獲多國技術協助:計劃背後的國際外交角力
台湾新闻

台灣「潛艦國造」被指獲多國技術協助:計劃背後的國際外交角力

发表时间:

台海紧绷情势持续,因此两岸的军事活动一直是各界瞩目焦点。自蔡英文2016年上任宣布启动「潜舰国造」政策,并在2020年出席自製柴动力潜舰动工仪式后,台湾与许多国家的技术合作就开始受到瞩目。

有分析称,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与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关係逐渐变化,加上美中竞争及贸易战持续的背景下,台湾自製潜舰有来自澳英美安全联盟(AUKUS)及印太国家涉入,可说是全球国际关係变化的缩影。

过去几十年来,台湾因为特殊的国际地位,在军购或军事合作方面几乎一直只与美国接触。但是,去年传出台湾「潜舰国造」计划有欧美等国涉入,台湾官方今年首次承认有美军在台湾合作训练台军,英国媒体近日再次披露台湾的「潜舰国造」计划,称台湾至少从美国、英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七国取得技术、人力与零件等支援,有关报道再次引起国际关注。

台湾国防部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苏紫云博士对BBC中文说,国际间防卫盟友集团在军武建造方面合作并非罕见之事。他举例说,美国新一代「星座级」巡防舰(Constellation-class frigate)便是美国与意大利合作的产物,而跨国合作的好处是降低成本及研发风险。

苏紫云认为,此次潜舰合作对台湾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突破以往敏感技术的封锁,包括各类硬体设备,「以及最珍贵的设计人员与工程人员的协助。这象徵欧洲国家对于台湾的认同。」

据台湾官方声明,台北目标是计划在2025年向台湾海军交付八艘潜舰中的首艘。但台湾国防部副部长王信龙周一(12月6日)在台湾立法院说,自製潜舰正按照计划正常执行。他又补充说,「外界有很多臆测,国防部不作评论」。

中国外交部则批评称台湾「潜舰国造」计划是「『台独』分子玩火自焚」,又呼吁「相关国家应该避免参与台湾的潜艇自製项目,停止支持『台独』势力」。

「潜舰国造」计划是2016年台湾总统蔡英文上台之后宣布启动,是其任内最重要的国防战略之一。计划始于2017年,由台湾官营背景的「台湾造船公司」(台船)负责建造。根据资料,该计划打算建造八艘潜艇,预算为160亿美元。

在2020年11月的动工典礼上,时任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郦英杰(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高调出席,蔡英文当时致词强调,潜舰动工旨在彰显台湾保卫海疆的决心,是「打破外界不实谣言及质疑政府决心的行动。」 而担任这项计划的的台军舵手,是海军出身、今年刚退役的台湾前参谋总长黄曙光。

根据公开资料,柴电动力潜艇的特点为在水面下噪音低,因为只有电动机运作,核潜艇则有反应炉泵浦、气机、电动机等持续运作,噪音相对较大。

但是苏紫云分析,柴电动力潜舰缺点则是需要定时浮航,以柴油发动机充电,连续潜航能力比核动力潜舰短,因此柴电潜舰较适合防御作战时使用:「在台湾周边水下低速潜航、或于海牀坐底埋伏,约可持续一周不用上浮,搭配至少20发的『重型鱼雷』与『潜射反舰飞弹』,将对敌方大型水面舰造成有效威胁,发挥最大伏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外界评论若该潜舰开始服役,应该是会在台湾东部西太平洋地区,而非台湾海峡或南海。军事专家纪永添说,因为潜舰出海后可以立刻潜入太平洋深水区藏匿,极难侦测。 不像黄海、台湾海峡、南海等,都是大陆棚内的浅海地区,极不利于潜舰活动。

事实上,台湾自製潜舰有外国协助,并非首次听闻。曾经出口两艘」剑龙级「潜舰给台湾的荷兰,就因中国压力而不愿批准台湾增购同级潜舰的提案。

但2020年开始传出美国愿意提供台湾潜舰关键技术,亦即「红区」的零组件协助,包括声纳、指挥和战斗系统声纳等。此次媒体再次将更多细节披露,并将此事的战略意义上升,称多国共同协助台湾抵御北京。

路透社调查报导引述台北知情人士称,除美英外,台湾建造计划已经聘用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其他五国的工程师与退役军官,并以台湾海军重镇高雄港为基地,向台湾海军与负责潜舰计划的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CSBC)提供工程建议。

报导又称,招募各国工程师工作的关键人物是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舰队退役准将伊恩·麦吉(Commodore Ian McGhie);他正协助一家设在直布罗陀的公司招募工程师,其中包括皇家海军退役人员参与相关计划。

美台商会会长韩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向路透社证实,台湾正在向全世界招募潜艇建造人才。韩儒伯比喻台湾正在「将蛋糕切成小块」,以便了解哪些技术必须获得外援。

事实上,台湾前参谋总长黄曙光在今年中便向《联合报》说过「某国退役海军少将......经过民间人士安排来台,与他在高雄会面」。黄曙光说,双方会谈后,「对方愿协助台湾设计潜舰,但不希望涉及他的国家,这家公司非常熟悉潜舰生产製造的国际市场,能提出许多装备的商源,台湾才能突破许多困境。」

台湾军事评论者、前台湾海军「新江舰」少校舰长吕礼诗对BBC分析称,现在的军事产业型态早摆脱过去的「一条龙」生产模式,进化为零组件分工的全球供应链模式,潜舰亦然。吕礼诗解释,对台湾而言,多国的知识技术(know-how)及供应链建构合作,能避免单一来源可能受到的外在干扰,且有助于压缩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技术之获得。

苏紫云则说,从科技层面上看,台湾基础工业的炼钢、电动机以及精密金属等产业可以应对潜舰的製造需要,但却乏整合经验,有多国协助可降低台湾自行研发的风险与时程。

针对有关报道,目前英国方面、退役准将伊恩·麦吉以及台船都没有作出回应。

吕礼诗在分析「台湾「潜舰国造」计划的国际分工时说,这包含三大块,亦即澳英美安全联盟(AUKUS)成员国协助构型设计及输出「红区装备」,接着是印太(Indo-Pacific)国家亦即印度及韩国提供技术支援,最后是使用柴电潜舰的加拿大及西班牙国家作为「技术合作伙伴」,提供谘询。吕礼诗提到,以韩国的自製潜舰来看,其实是德国「手把手地」训练韩国建造完成。

譬如,2016年韩国现代重工(HHI)完成的韩国海军第7艘「KSS-2级」潜舰「洪範图号」,就是德国214型外销版。但是,根据韩国《朝鲜日报》报导,青瓦台一位「关係人士」称,有关「韩国也加入了台湾建造潜舰行列并非事实,青瓦台也正调查谁『违法』提供台湾相关协助」。

台湾《联合报》随后刊出调查报导称,参与台湾潜舰计划的人员总共来自14个国家,不只有7个。该报导强调,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政府与台湾生产製造潜舰,并没有任何直接关係,「只是私人聘僱关係,而有些国家只是行单纯销售装备的商业行为」。

事实上,台湾前参谋总长黄曙光在今年退役后,也告诉了《联合报》相关细节。

黄曙光当时批评,台湾多次採购潜舰装备原本已得到对方政府的同意给予输出许可,但是最后签约总是变卦,除了来自中共的压力,还有台湾「自己人的阻扰」。黄曙光又称台湾内部有军火商「刻意爆料扭曲」,原因是因为没有拿到合同,便故意放假消息破坏台湾潜舰的国际採购。他补充说,有关装备採购是原厂、台船公司、台湾中科院与台湾海军四方代表共同谈判,没有民间人士参与。

但根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推动「潜舰国造」亦引起他国情报单位关注,忧心其设计被台湾取得。《联合报》报导指,有某国情治人员「渗透台湾」,于今年2月「赴高雄寻找参与设计的工程师,要求其说明工作情况,但不堪外力施压,这批工程师陆续申请解除境管回国。」 国民党立委马文君当时说,在高雄美术馆附近韩国餐馆,曾有韩国人的谈天内容,与来台协助建造潜舰有关,有引发谍报战及洩密风险。

有分析称,此次台湾自製潜舰有多国涉入,可以看作近年来两岸,乃至中国大陆在国际关係上的变迁。

港媒《香港01》称,台湾自製潜舰能够从多国成功採购到所需设备及技术,「反映出不少国家对这些年中国军力不断增加的担忧」,即便这些国家与台北没有正式外交关係。

但北京对此并非没有反应。过去,北京便一直对台湾自製潜舰有严厉批评。此次相关消息披露后,中国外交部再次回应称台湾与境外势力勾结,并称「相关国家应该避免参与台湾的潜艇自製项目,停止与台湾的军事关係,停止支持『台独』分裂势力,否则必会玩火自焚。」

​​中国大陆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便向BBC中文抨击台北推出自製潜舰计划是彻底错误。他说,在台湾面临严重的经济和财政挑战时,此举完全是浪费财政资源。而其他国家人士协助台湾,无非是想拿到高额薪酬,在道德上说不过去。他抨击说:「从美国等採购非常昂贵但基本过时的武器,不过是死路一条。」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