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宣佈自製潛艦 美台軍事合作是否持續尚待觀察
台湾新闻

台灣宣佈自製潛艦 美台軍事合作是否持續尚待觀察

发表时间:

台湾总统蔡英文周二(11月24日)宣布启动「潜舰国造(IDS)」计划,这将是台湾首次自製防卫潜舰(潜艇),引起各界关注。

这起计划也被外界评论与台美军事合作有关。根据路透社的独家报导,台湾宣布自製潜舰动工的同时,负责亚太地区情报部门的美国海军少将迈克尔·斯蒂德曼(Michael Studeman,台湾译「迈克尔·史达曼」),也在同一时间秘密抵达台湾。台湾官方拒絶回应斯蒂德曼访台的相关消息。

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郦英杰(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也高调出席动工典礼,引起各界讨论。

台湾反对党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向台媒表态,支持自製潜舰计划,但国民党的立场会先要求立法院「冻结预算」,要求台湾海军确保能得到美国的技术「输出许可」再往下走,「否则整个潜舰自造有可能功亏一溃。」

「国造潜舰」计划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后宣布启动,是其任内最重要的国防战略之一,今年她连任成功之后,打破外界认为该计划只说不做的批评,在本周动工,预计2025年内可交舰给台湾海军。蔡英文在动工典礼发言特别强调,潜舰动工是「打破外界不实谣言及质疑政府决心的行动」。

台湾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苏紫云告诉BBC中文,潜舰是防卫性的军武而非去刺激北京:「是防御性防卫盾牌,不是主动攻击性的刀片,大概可以航行在海面下300公尺左右,自我防御的定位很清楚。」

潜舰被视为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的高科技武器。在有限空间内需满足容纳各式武器、人员居住等需求,建造工艺要求很高。

但也因为潜舰需要的高科技技术,耗时耗费,台湾自製潜舰有40%的技术来自美国及欧盟国家。苏紫云解释,台湾选择走捷径与欧美合作,加快速度。如澳大利亚的自製潜舰,也是与欧洲合作,同时也是军事技术交换交流的战略。

但若进一部以印太战略来看,就台湾立场,「潜艇这种水下军武不仅可以防御台湾,并为台湾盟友提供共同安全保障, 例如,它能防卫巴什海峡(巴士海峡),保持盟友通往日本和韩国的海路畅通,避免解放军战略核潜艇进入菲律宾海;他们的潜射弹道飞弹,最远能到美国西岸本土,」苏紫云告诉BBC中文。

2016年,蔡英文上任不久,美国是否会支持台湾自造潜舰还不明朗。但随着特朗普对中国大陆开启贸易战,台美外交关係这几年来持续升温,加上此次美国在台协会最高长官出席动工典礼,外界评估美方支持台湾发展潜舰乃至防御性军武的方向可算稳固。

更引人瞩目的是,如果负责亚太地区情报部门的美国海军少将迈克尔·斯蒂德曼的匆匆来访属实,这是否象徵台湾继续参与美国发起的印太战略联盟合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分析称,斯蒂德曼此次访问应该会与台湾交换情报,并传递给拜登。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媒体能够完整证实,秘密来访人员便是斯蒂德曼,尤其没有任何照片及公开行程流出。但有媒体捕捉到美国专机的规格,从而猜测来访官员的职级。

不过,台反对党国民党立法委员叶毓兰认为,「斯蒂德曼来访台湾」是特朗普的困兽之斗,台湾不必配合。「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特朗普凖备留下烂摊子给民主党的拜登,若我们还在配合演出,蔡英文总统就连智慧都失去了,千万不要葬送台湾利益。「

台湾外交部对此事保持低调,发言人欧江安周三(11月25日)向媒体重申「不证实、不进一步说明、不公开相关行程、也不加以评论任何相关消息。」

回顾历史,当年蒋介石到了台湾,财政困难,国际地位也如江河日下,但是这并没有让台湾海军停止寻求潜舰。台湾在1960年代向意大利购买了用于搭载蛙人、执行渗透突击任务的微型潜舰,在台湾组装,并成立了「武昌艇队」。这就是台湾海军第一支潜舰部队。

到了1973年,美国出售两艘1943年、也就是二战期间建造的茄比级潜舰给台湾「供反潜训练使用」,但是名为「海狮」、「海豹」这两艘潜舰,不但年纪大,据称交船的时候,鱼雷发射管也被美方封死。

除了不出售较为新型的潜舰之外,美国也一直不出售潜舰使用的鱼雷,台湾只有迂迴经由第三方取得其他国家製造的潜射鱼雷。

1988年,台湾得到荷兰同意并经过与中国的外交角力,终于取得两艘「旗鱼级」潜舰,命名为「海龙」与「海虎」。随后,虽然台湾仍积极争取取得潜舰和生产技术,但碍于国际情势一直徒劳。到了2001年,陈水扁第执政一年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出售8艘中国称为常规动力、也就是柴油电力或是传统动力的潜舰。

2016年,蔡英文上任宣布自製潜舰,引起正反不同意见。台湾还有声音批评全力发展自製潜舰,耗费许多资金及时间,可能会伤害台湾经济。

台媒《联合报》也分析,潜舰中需要美方科技支持的设备,是否全部都已经得到同意输出的合约,还是个疑问。

但台湾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苏紫云分析称,台湾自製潜舰可带动经济发展,譬如刺激就业率,包括船厂就业人员、设备商研发人员或周边服务业等。另外他说,以技术「溢出效果」,包括焊接,机电,精密金属加工、电力管理及软体科技等附加价值技术,可以刺激经济。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