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台灣的「民族主義」時刻?
台湾新闻

奧運:台灣的「民族主義」時刻?

发表时间:

「我觉得运动员真的很辛苦,我们应该给他们最大的鼓励。无法想像他们承受的压力,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而且中国一直吃我们豆腐,以『中国台北』称呼我们的选手,所以能赢他们就是高兴。」

这是今年刚满30岁,家住台湾云林县的曾小姐向BBC中文吐露的心声。曾小姐向记者解释,为何此次东京奥运,她与全台相同,如此高度关注每一场台湾运动员参与的重点赛事。

台湾全岛对于奥运的关注,在没有观众参与的东京奥运却加倍升温。原因不仅是此次奥运会是在与台湾关係亲密的日本举行,还包含台湾年轻一代的运动员,表现比历届突出。至今至少有10面奖牌落袋,虽然在此之前,鲜少人听过这些运动员的名字。

台湾此次表现,是台湾奥运会史上最佳,其中击败中国大陆对手,拿下男子羽球双打金牌在全台造成热议。

曾小姐说:「赢了中国就是开心,但我也觉得他们(指中国选手)很可怜,拿了银牌也要在网路上被同胞羞辱。」。

从曾小姐的观察来看,这几天国际媒体纷纷报导,奥运会本质上确实无法与政治脱钩,它与民族主义(nationalism)高度相关,在台湾,奥运会上遇到中国队伍,複杂的两岸情结借着选手对垒表露无疑。

香港中文大学兼任讲师杜文哲(Tobias Zuser)向BBC中文解释,区域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本来就是当代运动的本质,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在竞赛中不断强化。以台湾为例,他说,以「中华台北」及「奥运会旗」参加国际竞赛提醒了台湾缺乏国际认可的情况。

他说:「台湾运动员在比赛的成功能助长台湾民族主义情感,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国际关注:全球新闻报道不得反覆解释『中华台北』到底怎么来的。」

台湾的「民族主义」时刻?

被认为「民族主义」理论之父的爱尔兰裔美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生前以「想像的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ies)描绘几百年前,民族主义如何在欧洲出现。

他说,依循印刷资本主义,也就是纸製的「报纸」或「小册子」散播,各地说着共同语言的个人,借着媒体「认识」了此生可能都无法见上一面的「同胞」,也凭藉这个「想像的共同体」机制,「民族」或「集体认同」诞生。

生前安德森造访数次的台湾,此刻也因为「网路」及「电视」媒体的东奥转播,建构着台湾人的集体认同感。

上周日晚间,台湾羽球选手戴资颖与中国选手陈雨菲的顶尖对决,台东森新闻台收视率曾经一度高达17.56,打破新闻台收视率纪录。全球各地的台湾「同乡会」或同学会,也庆贺着选手的成就。

在奥运会参赛的选手,譬如郭婞淳或杨勇纬的社交帐号,几天之内新增了十多万追随者。虽然,奥运会上禁止中华民国国旗及相关政治标语入场。但年轻的台湾选手并不遮掩的展示着他们的认同。

譬如,而为台湾奥运会上首次拿下女子拳击奖牌的黄筱雯说,手臂上刺上台湾岛屿符号,她在东京向国际媒体说,那是希望台湾被看见。而与搭档王齐麟击退中国好手,拿下男子双打羽球金牌的李洋,来自台湾「战地」金门,却在获胜后于脸书发文,说为自己的「国家台湾」拿下金牌,引发讨论,中国大陆网民出征。

许多国际媒体分析因此指出,台湾正在奥运会上,历经一个再次凝聚集体认同的时刻,似乎唯有国际奥运比赛,能让党派立场撕裂的台湾社会,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台湾选手加油。

长期研究体育与族群认同的杜文哲告诉BBC说,好比足球赛,奥运亦是民族主义凝聚之地。他说,国际赛事凝聚了国家或民族主义认同,但极端的民族主义也会以爱国主义为名,排斥非我族类,意见不同者。国家拿着公共资源投下鉅资,战略性的培训选手,参与国际赛事,进行「大内宣」推广「软实力」,执政者也希望成功的赛事能为其个人增添光环,维繫执政优势。

换言之,国际奥委会虽然总是强调奥运与政治无关,但是今年东奥首次接受以色列选手开幕入场时,悼念巴勒斯坦组织,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杀害的多名以国选手,亦引起关注。

杜文哲说,以欧洲为例,西班牙及法国正在杯葛科索沃(Kosovov)参与下一届世足赛,理由是此举会激起西法两国长期头疼的加泰隆尼亚(Catalonia)或巴斯克(Euskal Herria)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可以看见,民族主义仍深深影响国际赛事。

然而,前台湾奥运夺牌选手纪政前日接受英媒《卫报》访问,表态将再推2024巴黎台湾正名公投,希望以「台湾」而非「中华台北」参赛。纪政说,「中华台北」是个令人感到困惑的名称。

2018年,纪政在台湾发起「东奥正名」公投,希望能以台湾参与国际体育竞赛。投票结果共有1140万人投票,不同意票为577万(54.8%),提案遭否决。但外界评估,借着此刻东奥浪潮,台湾极有可能再次举办公投。

据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受访时表示,正名运动「没有意义,只会害了台湾、没有好处。」。现任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也称「中华队就是中华民国的奥运代表队,此时此刻不是搞正名运动时候。拜託政府不要再拿这些意识形态问题製造纷扰,让选手分心」。

虽然台湾社会为奥运比赛狂热,但两岸情结也在奥运会上引起更激烈的反应。

根据记者调查,上海台湾人的网络社群传出,许多外资广告公司,已经提醒员工需以「中国台北」而非「中华台北」标誌台湾奥运选手,以免造成麻烦。

本周,红遍两岸的台湾艺人徐熙娣(小S),在社交媒体为为台湾选手戴资颖鼓舞的贴文,被极端爱国主义的中国网民挞伐,抨击她的发帖,周一(8月2日)上了微博热搜榜前10大。

理由是小S贴文称戴资颖「虽败犹荣」并以「国手」称呼台湾选手,引发小粉红出征小S微博公众号。小S在中国代言的多个品牌已经火速解除代言,这些品牌称「坚决反对分裂国土」。

一位出征小S微博的中国网民称,小S为其「出生地」选手加油固然合情合理,但她「缺乏民族观念」。此外,曾在网上为台选手加油的另位台湾红星蔡依林亦开始面对出征,出征清单上还有远嫁日本,日前在东京亲手为台湾选手送上手信祝福的林志玲。

此事件触发台湾文化部发声,称「没有一位艺人,需要为了支持自己国家的选手而道歉」,并强调「每一个国民,也应当享有公民社会中,最基本的言论自由。」

无论如何,奥运会上,两岸民族认同差异,如此激烈对垒的情况,前所未见。不过,研究中国奥运史,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则说,中国参加奥运时虽然始在强调民族主义认同,但该目标已在2008年北京奥运中达到顶峰,现在中国的民族主义在体育上已十分「国际主义」,「更能享受体育」。他向德国之声说,「也许中国民族主义很强,但不在体育上」,在体育上张扬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的小粉红,并非中国主流声音。

有一位大陆网友便在小S的Instagram上留言说「我也是翻墙出来的,不管运动员自己政治立场是什么,他只要站在奥运赛场上就值得尊重!」台湾亦有许多声音,要求台湾政府应该将台湾社会因为奥运凝聚的认同,转为继续挹注更多资源给选手,包含选手退役后的照顾,以及公平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