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闻焦点依然围绕英国女王逝世。本周一在英国举行国葬,举国哀悼送别这位在位70年的女王。
在中国,一辆运送隔离人员的大巴侧翻,导致27人死亡,点燃民众怒火,近几个月来质疑政府严格防疫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大。
台湾本周故事较多,一方面台东发生6.8级强震,造成1死146伤;另一方面,美国总统拜登再度表态愿意防御台湾,虽然白宫再次有人站出来澄清,但外界依然关注美国对台「战略模糊」的政策是否改变。
俄乌战争中,俄罗斯遭遇重大战斗挫折后,普京本周下令部分动员,计划徵召大约30万预备役军人,以增援已在在乌克兰的军队。此举引发俄多地民众抗议。
刚刚过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下新闻内容受到读者关注。如果你错过了它们,我们一起一一回顾。
1.英国举行国葬送别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长眠温莎城堡
本周一(9月19日),英国为女王举行国葬,在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寺内,查尔斯国王、王室成员和英国政要以及来自世界多国的元首和代表等约两千多人出席。当日下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缓缓放入了英国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内的皇家墓穴内。她将与丈夫菲利普亲王一起长眠在温莎城堡。
女王去世后,世人将目光转向她的继任者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查理斯三世)。这位新国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应对能源危机对这个国家的冲击,到人们对王室观感的改变,无论好坏,这些挑战将会对他和后来者的统治定下基调。
在香港,不少市民冒着烈日在总领馆外排队轮候签署吊唁册,并在领馆外献花致意。本周一,香港警察证实逮捕了一名在英国总领事馆外悼念女王的43岁香港本地男子。指控他有「作出具煽动意图的行为」罪嫌。据香港媒体报道,这名男子在总领馆外以口琴演奏英国国歌与《愿荣光归香港》——2019年香港「反送中」示威乐曲——然后被警员扣查并带走。这是多日悼念活动中唯一一起逮捕事件。
周日(9月18日)凌晨2时40分左右,中国贵州省一辆载有隔离人员的客车发生侧翻导致27人遇难,引发民众质疑过度防疫导致代价惨烈的次生灾害。
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全球许多国家已经逐步恢复常态而中国仍然维持严格清零政策。9月以来,以「核酸盛世」为标语的峰会,「动态清零将成为基本国策」的网络传闻也点燃了公众怒火。
9月19日早10时许,台湾花莲发生显着有感地震,规模芮氏(里氏、黎克特製)5.9级。前一日(18日),台东发生芮氏6.8级强震,地震深度7.0公里。截至19日上午8时,地震已造成1死146伤,多幢建筑物倒塌以及大桥断裂。台湾中央气象局分析,不排除未来三天仍有规模5以上余震。
美国总统拜登9月18日在接受美国CBS电视台《60分钟》节目专访时,被问及「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拜登称,「是的,如果那裏真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攻击。」
外界关注美国是否改变对台「战略模糊」政策,转而趋向「战略清晰」。「战略模糊」即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立场模糊,不表明会如何应对北京攻台;而「战略清晰」,则是美国明确表示中国对台使用武力时的回应政策。
美国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20日进一步指出,拜登为人直率,当时只是回应假设性问题,以往也有过类似的回答,有关言论并非反映华府有任何政策改变。他重申美国并未改变「一个中国」政策,持续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希望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又指「当美国总统想宣布政策改变时,他就会去做,但他还没有做」。
在本月遭遇重大战斗挫折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下令部分动员,计划徵召大约30万预备役军人,以增援已在乌克兰的军队。他在向全国发表的讲话中说,支持基辅政府的西方大国直接威胁俄罗斯「解体」。他还警告北约,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可以使用其武器库中的任何武器,来对抗他所指的西方「核勒索」。
普京发表讲话的前一天,俄罗斯任命的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四个地区的领导人宣布,计划从本周开始就是否加入俄罗斯举行所谓的公投。克里米亚在2014年在一次类似公投后被俄罗斯吞併。
随后,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叶卡捷琳堡等俄罗斯城市发生反战示威,有示威者被俄罗斯警察带走。其中一名示威者被抬走时,口中高喊着「不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