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众院议长佩洛西(裴洛西)高调访问台湾之后所引发的震蕩波涟漪未断。北京方面大举军演,台北方面表示愿意对话,美国官方则希望为事件降温,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不变,并且表示中国不应「过度反应」。
在西方媒体上,多数评论仍然认为此次佩洛西访问台湾无可厚非,但也开始有一些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思此行利弊和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
BBC驻北京记者麦笛文点评认为,当下危机最危险的就是让双方都「骑虎难下」,而台海「荒谬」现状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他在题为「皮球踢到习近平一边」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假装台湾现在就已经是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儘管台湾自己收税,拥有自己的民选政府,拥有自己的护照和军队。美国则假装自己没把台湾当作独立国家,儘管在向台湾出售高科技武器,偶尔还会有高级别政客到访,而且看起来也很像是一次官方访问。」
他说,「显然,这种旨在维持现状的脆弱表演经不起丝毫风雨便会瓦解。而世界面临的危险在于,北京有些人希望看到上述现状瓦解。」
美国有线新闻CNN有评论认为,这次访问开始让华盛顿担心北京会藉此机会「製造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升级」,并最终可能「对台湾不利」。
评论还指出,儘管目前气氛紧张,但是真正的军事冲突并不符合美国或中国的利益。不过,访问「几乎肯定将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并加大未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美国《洛杉矶时报》有分析文章认为,儘管美国和台湾的关係「在短短24小时有了长足的改善」,但是台海和印太地区的稳定则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英国《卫报》先后发表数篇相关评论文章,分析与评论这次访问所可能造成的政治与经济后果。
其中,埃裏耶特(Larry Elliot)在经济版观点栏目的文章认为,访问可能加速催化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脱钩,而全球主要经济体似乎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好凖备。
另一篇由着名经济学人詹肯斯(Simon Jenkins)执笔的意见栏目评论文章则更是直接指责华盛顿象对待乌克兰事务一样轻率地对待台海问题很可能会再度导致「灾难」。他认为,佩洛西的这次「明显有挑衅性的」访问,与其说是支持台湾,看上去更像是为美国中期选举加分。
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评论员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的文章,将台海局势与乌克兰战争做对比,认为佩洛西访问台湾「不负责任」。
弗里德曼指出,「不要误以为我是在搞和平主义。我相信,一旦中国无故入侵台湾,捍卫台湾的民主是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但如果我们要与北京发生冲突,至少让它按照我们的日程和关切进行。」
他认为,目前是中国领导人换届或连任敏感时期,(佩洛西)此时访问不合时宜。
《纽约时报》还有报导指出,在这次台湾访问问题上,絶大多数欧洲国家採取了坐山观虎的态度,除了立陶宛之外,几乎所有欧洲政府迄今都保持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