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7国外长1月14日在法国布雷斯特(Brest)举行非正式会议,聚焦如何应对中国对立陶宛的贸易制裁。欧盟成员国寻求减缓中立两国之间的冲突,但没有提出实质措施。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负责人波瑞而(Josep Borrell)会后表示,欧盟成员国与立陶宛站在一起,即便没有新的支援措施。
对于该议程的进展,波瑞而表示,「有些事情进展顺利,有些不太顺利。」他说,欧盟成员国「明确表达了对立陶宛的声援,并讨论了如何积极推动局势缓和」。
同一天,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发表回应。重申立陶宛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是「公然製造『一中一台』,严重破坏中立两国关係政治基础,严重破坏中立双方务实合作的氛围。」
该发言人还说,「中方坚决捍卫自身正当权益,作出的反应合理合法且必要。中国没有以经济胁迫对待他国,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和外交胁迫。」
立陶宛去年批准以「台湾」之名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打破了许多地方以「台北」之名设立代表处的惯常做法。中国随后将对立陶宛的外交关係降为代办级别。在过去几个月裏,立陶宛在贸易上遭受了严厉惩罚。
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在会后发表声明,表示将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推动欧盟反胁迫措施。
去年12月,欧盟执行委员会提出新的贸易防御措施,即「反胁迫手段」(anti-coercion instrument)。这是一项立法措施,旨在打击非欧盟国家对成员国施加压力。
勒德里安表示,法国政府将努力加快该法案通过。
「我们批评中国的胁迫行为......反胁迫体系目前已经呈上桌面,在法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我们将加快起草,以阻止中国在立陶宛问题上採取胁迫。」
该措施如要成为法律,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
除此之外,欧盟也考虑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但这不但耗时数年,且无法对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救济效果。
瑞典外长林德(Ann Linde)周五在布雷斯特对媒体表示,「我们完全支持立陶宛」,北京的做法「不可接受」。
奥地利外长沙伦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也表示,「重要的是团结起来,以防止其它大国单独挑战我们的成员国,并进行区别对待,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中国。」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行前表示,「如果欧洲遵循统一路线,团结一致共同行动,那就是重量级对手;如果分裂并各自行动,欧洲的战力将低于其量级」。
德国去年还对中立关係模糊其词,责怪立陶宛在没有与欧盟成员国商量的前提下,就擅自与北京发生纠葛,如今似乎一反常态力挺立陶宛。有分析指,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汽车企业目前也受到贸易制裁的影响。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里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一再呼吁欧盟採取进一步的具体行动。
兰茨贝里斯近日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採访中再次呼吁欧盟支援,称立国政府对中国的立场有赖于布鲁塞尔更有力的支持。
「我们能承受的压力只有这么多。但如果我们团结一致,如果我们给出非常明确的回应,即这种胁迫不仅仅是针对联盟中的一个国家,而是对单一市场的侵犯,那么就能发出信号——这是违反欧洲规则的」,兰茨贝里斯说。
立陶宛正对其开设「台湾代表处」的「勇敢」之举付出代价。据报道,有上百家立陶宛公司无法通过中国海关进行货物清关或转运。欧盟官员表示,中国还在威胁与立陶宛有贸易往来的跨国企业。
立陶宛遭受的国内压力也越来越大。一项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立陶宛民众支持其政府对中国的强硬政策,58%表示反对。
立陶宛政府内部的分歧也凸显出来。其总统瑙塞达(Gitanas Nauseda)1月4日表示,以台湾之名字开设代表处是个「错误」,受到广泛关注。这凸显出他与该国总理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领导的中间偏右的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台湾在尽其所能缓解立陶宛的贸易压力。1月11日,台湾宣布向立陶宛提供10亿美元的融资基金,以推动与立陶宛企业的合作,聚焦半导体等行业。在此之前,1月5日,台湾已决定设立2亿美元的中东欧投资基金,以推动与立陶宛之间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
立陶宛最大的贸易伙伴包括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以及俄罗斯和欧盟。有分析称,虽然台湾已经在加紧发展与立陶宛的贸易关係,但立陶宛的出口结构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