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统蔡英文最近出席一场纪念前总统蒋经国(1910-1988)「经国七海文化园区」开幕典礼,她在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及台北市长柯文哲等政要前致词,强调蒋经国当年的「反共保台」路线是台湾现在亟需思考的议题。她并称,蒋经国的历史定位由台湾民众民主决定等。蔡英文致词后,迅速引发台湾舆论对蒋经国威权统治功过及台湾民主化过程的激烈辩论。
有关言论在民进党及本土派内意见亦出现分歧。有本土派及党内舆论支持蔡英文此举,讚誉蔡英文团结台湾弥合歧见;但也有党内人士及人权团体批评蔡英文发言伤害在蒋家统治下的政治受难者,并打击了转型正义工作。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君恺对BBC中文说,蔡英文此次就蒋经国历史定位发言,此举是试图抢夺关于蒋经国的话语权,并意图媚俗讨好蓝营民众。他批评说:「就转型正义的角度言,『蒋经国神话』既是国民党政权所创造出来的众多强人党国威权统治神话之一,自然必须加以解构,台湾的民主,才有可能真正深化而蔡总统背离这个原则......」
政治学者、台湾科技部萧育和博士则告诉BBC,从蒋经国在日记中对民主的反感态度来看,他不可能是「民主推手」。他过早的离世也让后人无从知晓他对台湾民主化的真正态度。
此外,就在野党中国国民党而言,前总统蒋经国过去一直是国民党的重要政治资产,但蔡英文此番举动引发国民党及台湾统媒《联合报》等不满,抨击蔡英文「消费」蒋经国。
BBC中文整理此次蔡英文致词所引发的主要政治历史争论,有学者认为,这些争辩折射出台湾社会对于过去威权历史、统独及民主化历史分歧仍在,沿着政党意识形态及斗争浮现。
1月22日,蔡英文出席由台湾政府与民间捐赠维繫的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举办的蒋经国图书馆落成典礼并致词。同场出席者有前总统马英九、台北市长柯文哲及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等。
她的致词主轴是:当下两岸关係的时空环境,与过去相比有很大转变,台湾「面对当前北京对台湾一波又一波的军事及政治施压,蒋经国前总统坚定『保台』的立场,毫无疑问也是当前台湾人民最大的共识,更是我们共同的课题」。她又引用蒋经国的原话称,中华民国到今天所以能生存,「有前途,有希望,主要是因为政府在世界上是坚决反共、不与任何共党妥协的精神堡垒。」
蔡英文因此说,这座台湾首座的「总统图书馆」可以为社会在历史中寻找共识,「否则,在台湾,蒋经国前总统永远只是一部分人的蒋经国。有些人记得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安全感,而另外有些人,则记得他所代表的威权体制。」
致词过后,蔡英文上述言论迅速在台湾政坛引起激辩。甚至,中国大陆国台办在数日后也高调回应。
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回应蔡英文致词称,「蒋经国路线就是反台独路线」,要求蔡英文及民进党放弃台独,走向两岸和平统一支路。
在蔡英文致词后几天,中国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例行记者会中回应称,蒋经国生前曾表示「是台湾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且反对「台独」。她指责民进党政治操弄,煽动所谓「抗中保台」,误导台湾民众。
针对蔡英文致词,对于蒋经国当年出自何种原因「反共保台」的问题是首要分歧。
台湾中研院政治所陈嘉铭博士在脸书批评蔡英文致词欠缺对基本民主的认识。他说,在威权独裁统治下的人民只是因为恐惧或者因言论思想被控制而臣服于独裁者,因此后者和他的臣民们并非真正结合成一个政治共同体。蒋经国当年「和台湾社群是分裂的。所以蒋经国保的不是台,而是他自己的独裁地位。台湾只是因为是他独裁地位的一环,所以被连带性地保住而已。」
历史学者陈君恺则告诉BBC,从公诸于世的的蒋经国从日记中以及他生前从政的各种所作所为,蒋经国对民主制度并不喜好,多半是受到压力而消极开放。
不过,另一位台湾史学者陈芳明,则肯定蔡英文此举。陈芳明称,蔡英文为求台湾社会不同意见的族群政治之「和解」十分有「胆试」。陈芳明1980年代在美留学期间,因为从事党外民主运动,曾是蒋经国执政时期的「黑名单」,无法返台多年。他称许蔡英文的致词,认为「台湾的民主历史确实是由蒋经国宣布解严之后,「才开启后来李登辉的宣布总统直选......蔡英文非常敬佩李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蒋经国的肯定。」
台湾另一位文化评论者颜择雅则说:「反对蔡英文致辞的人,理由都是转型正义......但历史真相的发现可能是一个漫长过程——过程中,一派学者心目中的加害者,可能是另一派学者心目中的『无奈必须做出选择的行动者』」。
颜择雅说,像蒋经国或者像韩国已逝的威权统治者朴正熙,都是在冷战期间,面对共产党的挑战及渗透,心态是草木皆兵,因此其政府确实都有错杀无辜的伤害发生。「所以他本身并不完全无辜,但要考量其责任大小,还是必须把其选择背后的无奈成分考量进去。」
不过,政治学者萧育和认为,蒋经国政治路线的核心是「反共」与否,可以同样从最近公开的《蒋经国日记》分析。他认为,在日记中,蒋经国认定「党外」、海外的「台独」团体与中国共产党是「三合一的敌人」,譬如他在日记中抨击「共匪所支持之台独」心计险恶。他表示,「可以说,蒋经国确实『反共』,但蒋经国的反共同样包含了反对『党外』与反对『台独』,『党外、台独与中共』是无法拆开的三合一敌人。 「
由于蒋经国执政晚年陆续宣布开放党禁及报禁及「解严」,并选择「本省籍」的学者李登辉为副总统接班人,并提拔多位没有军事背景的本省籍菁英担任高层。许多舆论因此讚扬蒋经国,称其对于台湾战后本土化或民主化的起步,佔有一席之地。台媒《风传媒》社评便肯定蒋经国,称台湾社会现在是「一个蒋经国,各自表述」,便是蒋经国开放民主的成果。
但是对于批评者而言,蒋经国任内发生的许多政治重大案件,无论是其直接下令或涉及当时台湾特务机关的一贯手段,蒋经国作为威权独裁者的形象,仍无法卸下。
譬如,有批评指蒋经国是「白色恐怖的主使者」,主因是因为国民党迁台之后,蒋介石为防堵中共在军队及民间的渗透,指示由其子蒋经国主导改革情报及思想部门工作。
留学苏联多年的蒋经国因此仿效苏联,在台建立了政治作战系统,在党内则成立了「救国团」招募年轻人成为党工,从事思想工作。此外,他又将台湾调查局和情报局等多个情报部门纳入麾下,统一指挥。当时美国政界及媒体曾称蒋经国是台湾的「情报头子」。
此外,1979年,台湾发生「美丽岛事件」,呼吁台湾在政治上解除党禁等民主化运动的人士遭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等重刑。根据台湾大学历史教授周婉窈分析,在美国压力下,过去都是秘密审判的政治案件改为公开审判。之后台湾又陆续发生多起政治命案,包含党外人士林义雄灭门血案(1980)、陈文成命案(1981)等,撼动海外,在国际舆论及美方施压,还有正在崛起的党外势力挑战下,国民党受到很大压力。
萧育和告诉BBC,当年东欧共产政权与菲律宾独裁政权的垮台,让蒋经国非常警惕,明白民主化的压力如果不适当疏导,将会冲击政权。他认为,从近年公开的《蒋经国日记》可以发现他本人对」民主「没有好感: 「蒋担任行政院长任内在日记中批评代议士的问政『往往捉小放大』」,并且质疑「这就是所谓『民主政治』的方式,把精力时间放在这裏,对国家人民究竟有多少益处,乃很大疑」。
尤其,1984年,美国加州发生知名的「江南案」,台湾特务人士赴美刺杀《蒋经国传》作者笔名「江南」的刘宜良。虽至今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是蒋经国派命、但是重创美国与国民党的关係。
据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陈方隅教授称,198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支持台湾民主决议案,以「专节形式列入1986年度的外交关係授权法案,要求国民党实施台湾民主化。在这样的国内外压力下,蒋经国宣布下任总统将依宪法产生,蒋家人不能也不会竞选总统。」
198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台湾民主决议案》,呼吁中华民国政府终止戒严令并取消党禁、包含保障言论和集会自由,加速实现民主政治。许多分析因此认为,所谓蒋经国开启台湾政治民主化并不符合事实,国民党政府是在国际民主化浪潮引发的政治反对运动及美国压力下一步一步开放政治。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林孝庭博士目前是能直接接触该馆馆藏蒋经国日记的学者。他便向德媒《德国之声》分析说,蒋经国生前最后九年并未留下日记,因此他最后对于美台乃至两岸关係的看法,无法据此有太多推论。
但他强调,蒋经国主政之后,对于两岸关係「是依照着对台湾社会自身发展与处境有利的方向来推进的,在台湾百姓福祉、民生建设发展获得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来进行」。
林孝庭认为,过去蒋经国身处的时空环境、面对的挑战等未必能套用在今日的两岸关係:「以去脉络化」来评价蒋经国,各自的表述虽不能说是错误,但都是片面且不完整......彷彿仅只撷取对各自政治立场有利的某一部分来发挥,也因此才会出现矛盾、差异的情况。」
此外,已逝的史学家余英时及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冯客(Frank Dikötter)都曾对蒋经国晚年不迷恋权力并开始开放台湾政治,有所肯定。
在蔡英文致词之前一星期,台湾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退辅会)便与民间军人退伍等单位,在台北市合作举办了一场「怀唸经国先生音乐会」,强调蒋经国的「反共、革新、保台」。蔡英文出席致词之后,引发台湾政坛骚动更多,除了党内意见分裂之外,亦带给国民党压力。
亲国民党评论除了刊文批评蔡英文消费蒋经国之外,亦对国民党发出警讯。譬如,台湾政治评论者李艳秋在脸书上说:「国民党必须好好问问自己,连经国先生都变成民进党的资产了,国民党还有什么?」
此外,过去担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副董事长的前国民党高层郑佩芬亦向台媒解释,国民党近年来将蒋经国的政治遗产及论述忽略,因此对于蔡英文此刻打「蒋经国牌」,吸引中间选民支持的政治高招,国民党显得措手不及,没有有效回应接招。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回应及批评蔡英文的谈话时称,「蒋经国路线就是国民党路线,欢迎蔡英文跟随蒋经国路线」「反台独」。朱立伦在蔡英文致词后数日,公开批评蔡英文谈话称,蒋经国路线包括捍卫中华民国、保卫台湾、建设台湾、民主自由等等。他又说,蒋经国晚年开启台湾民主自由的社会,不过民进党这几年都在斗争在野党,走向「民主独裁」,这完全不是蒋经国的希望。
陈君恺则告诉BBC,蒋经国的」功绩「会被不少台湾民众肯定,则是由于片断的历史或生命经验、所构成的「偏颇观察尺度」。他说,1970年代国民党政权既已全面掌控媒体与教育,蒋经国「所刻意塑造的亲民、爱民形象,对随着国民党政权来台的中国人而言,这是少见的政治人物,有着特殊的风格,且因其带领大家走过风雨飘摇的岁月,故而产生感恩戴德之心,理所固然」。
无论如何,对于蒋经国领导期间的种种争议,事实上折射出台湾社会对于统独、台湾民主化历史的极大差异,这些辩论在蒋经国逝世后绵恆数十年仍未统合。目前,由台湾民间团体及政治学者组成的「台湾民间真相与和促进会」发动连署「谴责民进党政府发扬威权论述」,并呼吁蔡政府提出转型正义落实时程表,已有台湾本土政党「时代力量」以及「妇女新知」,「50年代政治白色恐怖平反促进会」等40多个民间及学生社团加入连署。
大抵来说,台湾二战后的威权统治始于1949年底,由蒋介石政府带领的百万国民党军队家眷,在中国大陆与中国共产党的对垒败退后正式迁移到台湾。1947年,台湾刚发生由国民党军队在台湾流血镇压逮捕台湾民众的「二二八事件」,台湾社会对于迁移到台湾的政府,并不安心。
蒋介石迁台后,颁布台湾「戒严令」(Martial Law),并明示台澎金马处于「国家危机下紧急状态」,并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民间组织政党,集会及媒体等等,违者刑罚最高可处死刑,开启台湾「白色恐怖」时代,大量监控并逮捕在台湾的左派及民主运动人士及家庭,并处以死刑。
1975年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任总统,任期至1988年1月病逝台北为止。在蒋经国任内发生多起重大政治案件,包含「美丽岛事件」,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家族灭门血案及「陈文成命案」等至今尚未破案。
不过,蒋经国生前宣布解除党禁及报禁及1887年7月台湾宣布「解严」,蒋经国并选择本省籍的李登辉担任副手,在其病逝后由李登辉接任总统,同时表示蒋家人在其身后不再接触政治。同时,在其任内台湾依傍国际情势经济大幅起飞,重大基础建设及工厂成立,让许多国民党及台湾民众至今仍对其充满怀念及肯定。不过,也有人认为,38年戒严是全球任何一个政权所实施的最长时间,对台湾民主及社会造成的伤害甚深。
长期研究台湾政治发展的萧育和对BBC表示,蔡英文出席蒋经国纪念园区的动机,无疑是希望台湾社会可以在政党分歧之外能有基础性的政治共识。他说:「基本上,这是『李登辉路线』的延续。」
萧育和解释称,「李登辉路线」是指在不完全否定过去威权政体的前提下,为台湾社会找出一个更大的政治共识。他说:「具体的做法是把『蒋经国本人』与『威权政体』切割开来,威权政体所遗留下来的国家体制当然需要处理,李登辉为此修宪,蔡英文也启动『转型正义』,但是,『蒋经国本人』某种程度上是好的。李登辉多次表明他是蒋经国『勤政』的真正继承人,他是『蒋经国学校』的毕业生;蔡英文则强调蒋经国政治路线的核心是『反共』,『反共』才能『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