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权基金:赖清德的经济新蓝图与地缘政治挑战
台湾新闻

台湾主权基金:赖清德的经济新蓝图与地缘政治挑战

发表时间:

5月20日,台湾总统赖清德在就职一周年演说中宣布将设立首个主权基金,旨在协助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强化国际经济连结。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台湾在区域政治限制下,对抗中国长期孤立策略的关键一步。

简单来说,主权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SWF)指由政府拥有并管理的投资基金,旨在运用外汇储备、资源收入或财政盈余进行长期投资,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特定目标。其资金通常来自资源出口、外汇储备或预算盈余。

台湾设立主权基金的讨论已延宕近20年,历经多任总统未果。因此有分析称,赖清德的这项宣示不仅标志经济改革的重大里程碑,也是一场政治赌注,考验他的执政能力及台湾经济韧性。

赖清德宣布该计划后,在野党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表示支持,但强调需强化治理与严格监督。此举罕见获得朝野共识,也显示其重要性。然而,台湾舆论热议:这项基金能否有效突破地缘政治困境?是否潜藏高投资风险?具体而言,台湾人是否接受?金融人才是否充足?台湾政治能否承受投资市场的波动?更重要的是,赖清德能否在内部挑战与中国外部压力下稳步推动这项计划?

国际金融专家马德义(Matei Mihalca)曾与亚洲及中东主权基金合作,他向BBC中文表示,主权基金通常分为两类:追求财务回报的财富型基金,以及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的战略型基金。他认为,台湾的主权基金倾向后者,但这类基金执行难度更高,例如如何定义“战略性”与衡量“成功”的标准。

“即使主权财富基金的议程不具战略性,专注于财务回报的主权财富基金仍然对台湾具有战略意义——即便其重点纯粹是财务,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战略举措。”马德意向BBC强调。换言之,他认为追求财务回报的主权财富基金将是一项更为直接的任务,且台湾能因此避开在海内外都可能会面对的敏感执行问题。

除此之外,舆论也关注,设立“主权”基金是否会引发北京反对,并对台湾的计划构成挑战?

华尔街私募及避险基金投资专家、台湾中山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讲座教授兼副院长张绮真(Orina Chang)向BBC分析,北京直接干预主权基金操作并不容易。她解释,台湾主权基金可投资于全球股票、ETF或债券等公开证券市场,后者对所有参与者开放,可如其他机构投资者般自由运作。同样地,私募股权或对冲基金投资多以非公开方式进行,北京难以得知投资人的身分或直接干预。

她补充,北京唯一可能施加间接影响的情境,是针对高曝光度的直接投资案,外国企业若重视中国市场,可能因商业考量而婉拒与台湾合作:“但这是企业的商业判断,而非政治干预的结果。”

凭藉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强势表现与金融改革,台湾近十年经济表现亮眼。2024年,台湾人均GDP超越日本,逼近韩国;台股大盘首次超越香港恒生指数;外汇存底接近600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

主权基金分为财务型(如挪威政府养老基金)与战略型(如新加坡淡马锡部分投资)。从赖清德的表态和专家的分析来看,台湾的拟议基金可能倾向后者,聚焦半导体与AI,旨在突破中国的经济与外交孤立。

分析指出,雄厚的外汇存底为赖清德推动主权基金的底气。虽然具体实现时程与细节尚未公布,赖清德在就职周年演说中阐述愿景,立即成为台北政坛与市场焦点:“在全球经济竞争与地缘政治挑战下,台湾必须主动出击,透过主权基金支持企业走向世界,强化国际地位。”

赖清德还强调,台湾主权基金将聚焦海外投资,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并深化与美国、欧洲、日本等盟友的经济合作。他特别提到,台湾在半导体与人工智慧(AI)产业的全球供应链中举足轻重,基金将成为推动这些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推手。

一些受访的业界人士与学者对该基金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主权基金可为台湾在经济布局中争取重要角色,同时在地缘政治上发挥杠杆(leverage)作用,拓展经济外交。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Gary Ng)向BBC表示,台湾拥有庞大外汇存底,设立主权基金能带来更高回报,为地缘政治提供更多筹码,并支持国内经济政策目标。基金可投资国内外市场,灵活性高。

台湾中山大学张绮真教授则说:“这是一项极具正面意义的举措,前提是架构清晰、运作严谨。主权基金能让台湾以战略性方式运用资本,而非仅追求报酬或牺牲报酬服务政策。”。她进一步指出,基金可提升台湾在国际舞台的能见度与影响力,让台湾透过投资专业与经济实力,与理念相近的国家深化合作,坐上全球经济谈判桌。

然而,张绮真也提醒,台湾经济长期依赖半导体产业,若主权基金成功运作,可将资本拓展至全球多元产业与地区,降低系统性风险。吴卓殷则强调,成功关键在于台湾能否以成熟、高效且独立的方式管理基金,特别是在政治僵局频繁的环境下。

马德义则指出,该基金如果成功,对台湾金融服务业将产生正面溢出效应,长远增强金融实力,如同新加坡经验,并促进外交。然而,某些敏感行业如AI,可能因各国限制外国投资而面临挑战。因此,他重申,以财务回报为主轴的基金更适宜台湾的经济投资战略。

但吴卓殷也提醒,台湾需避免“被迫”透过投资达成外交交易,这并非理想情况。成功仍取决于基金是否能有效管理,以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换言之,主权基金也很难不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

譬如,今年五月,彭博社便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中报复性的关税战持续升级,中国主权投资者持有美国资产的风险也同步升高。掌管1.3万亿(兆)美元资产的中国主权基金“中投”,因此正逐步减少在美国私募市场的投资,缓解美中贸易战持续可能发生的风险。

在台湾,舆论也因此关注,作为政府主导的巨额投资,美国与中国因素无可避免。例如,亲北京的台湾媒体质疑,赖政府是否会自愿或被迫将资金投向美国,助其“再度伟大”。

根据台湾央行统计,台湾外汇存底九成以上投资美国债券。2024年台湾对美国出口1,163亿美元,自美国进口424亿美元,贸易顺差为73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除了美国因素之外,分析台湾主权基金面临的区域政治挑战,许多分析认为,中国因素仍是重中之重。北京长期试图在外交、军事与经济上孤立台湾,可能透过外交施压、经济制裁或竞争投资等方式,干预主权基金运作。若基金以“台湾”名义投资或加入国际主权财富基金论坛(IFSWF),中国可能施压接收国遵守“一个中国”原则,限制运作空间。

此外,2022年美国时任众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中国暂停台湾农渔产品进口,未来也同样可能对基金投资的台资企业施加监管压力。网络攻击与假讯息也可能放大风险,削弱台湾内部对基金投资等相关政策的支持。

对此,台湾中山大学张绮真教授向BBC重申,北京的影响力主要限于高曝光度的直接投资案,外国企业可能因中国市场考量而拒绝合作,但这属商业决策,而非政治干预。至于基金的操作架构,例如开设海外帐户,台湾必须遵守全球反洗钱(AML)规范,包括资金来源的透明度、最终受益人身分的揭露,以及在开户地的法规申报义务,“挑战的程度,将取决于台湾选择如何为主权基金筹资。”

但是,张绮真强调,这些都不是政治挑战,而是跨境操作下各国主权基金都必须面对的合规挑战。换言之,她向记者表示,台湾的主权基金完全可以透过“专业、低调且国际化”的方式设计与操作,使北京的政治干预在实务上变得难以实行,甚至无从介入。

台湾经济部智库“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全在一场论坛上表示,在美国关税政策与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台湾需大破大立的战略以避免产业空洞化。主权基金是突破契机。

然而,反对声浪亦存。

科技业评论者许美华在脸书转述一位匿名半导体企业主,强烈反对此政策,引发共鸣。该企业主认为,台湾企业已具全球竞争力,无需政府介入,且民间投资效率远超政府。

该文指出,台湾社会与政治难以承受巨额投资的风险与波动。股票投资常面临亏损,主权基金为布局未来,需积极投资成长型公司,虽长期回报可观,但短期波动难免。例如,挪威主权基金在2025年第一季因美国关税战亏损400亿美元,2022年年度亏损1670亿美元,占总资产13.3%;特斯拉市值2025年上半年下跌六成。若台湾投资成长型公司,短期波动恐引发“执政无能”指控,甚至引发政治风暴。

台湾中研院院士、台湾前驻WTO代表朱敬一在台媒天下投稿指出台湾民主尚未成熟,公务员缺乏管理数百亿美元基金的经验,外聘国际人才又因公务体系僵化而困难。他比较全球主权基金,多由威权体制(如中国、沙乌地阿拉伯、新加坡)或高度民主国家(如挪威)管理,而台湾处于两者之间,易受政治干预。他以国家发展基金为例,除早期对台积电的成功投资外,其他表现低于预期,归因于审查机制落后与官僚繁文缛节,甚至潜藏腐败风险。

对此,张绮真教授同意台湾现有基金存在结构性弱点,投资政策制定与执行由同一批官员负责,但两者需不同专业技能。她向赖政府建议,未来投资执行应交由专业投资人负责,明确区分政策与操作职责。马德义则向BBC指出,台湾主权基金面临三大挑战:一、建立运营框架与治理机制;二、寻找合适人才(是否限于国内);三、执行力,尤其在回报不如预期时如何坚持计画。他重申以财务回报为战略的基金较易执行,更适合台湾。

赖清德将主权基金称作“对未来的投资”,这份投资能否开花结果,不仅关乎台湾经济前景,更深受两岸及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在美中竞争与台海紧张的背景下,基金运作将考验台湾经济韧性与赖清德的执政能力。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