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美国本周刚在台北结束了「21世纪贸易倡议」(简称贸易倡议)实体回合谈判。
外界分析,这个2022年由美国主导的新倡议象徵了台美互动,以及在北京压力下,台湾试图以经济实力打入国际区域组织面临的种种挑战。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去年创建了「印太经济架构」(IPEF),台湾意外未受美方邀请,曾引发高度关注;「21世纪贸易倡议」被认为是美台另闢途径,深化双方经贸的另一个尝试。
因此,该「贸易倡议」被认为是台湾想要打入正规赛局之前的第一张见习门票。
更重要的是,美台来往不可能不遭致北京的抗议及施压。大陆国台办已经在本周对此倡议提出严厉抨击。
与此同时,台湾内部「疑美派」质疑声开始高涨,考验台湾总统蔡英文的执政能力。未来台湾能否与美国合作,打入国际经贸组织,譬如「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CPTPP),或还能加入「印太经济架构」等等,都是对蔡英文执政最后一年的考验。
根据「美国在台协会」(AIT)发出的新闻稿,此次会议在台湾驻美「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ECRO)主持下进行。美国方面则由美国贸易代表署( USTR)以及美国助理贸易代表麦卡廷(Terry McCartin)代表美国在台协会率领美方代表团参与谈判。
新闻稿称,美台双方针对「贸易便捷化、反贪腐、中小企业、良好法规、以及服务业国内规章的提议文本内容交换意见。」
不过,有分析认为此笔在去年提出的倡议,其政治象徵意味大于贸易内容。经贸学者、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朱岳中告诉BBC中文说,此次谈判只是例行工作,双方谈判层级过低。他说,台湾仅指派国贸局长,美方是助理贸易代表,无法有具体结果。
不过,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讲师宋文笛之前分析,此倡议其实是「具其神而不具其形」。换句话说,此倡议虽然形式上没有比「印太经济架构」层级更高,但其实质经贸内容仍然到位。
台北智库中华经济研究院李淳教授也投书台湾媒体《联合报》分析说,若与台湾多年来努力寻求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或三年前美国与墨西哥签署的「美墨加协定」(USMCA)相比较,此次「台美倡议」涵盖后两个跨国协议多数的贸易与投资规则章节,「只差没有关税、投资及政府採购自由化承诺」。李淳认为,「台美贸易倡议」即是一个「内容简要、义务高标的『简版』贸易协定」。
不过,外界更关心的是,若此次「台美贸易倡议」签订成功,是否对台湾加入更大的组织,譬如参加「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或「印太经济架构」有所帮助?
台湾官方谈判代表邓振中对台湾媒体表示,贸易倡议跟CPTPP的关係因为有很多章节吻合,如果今年顺利完成签署将「证明台湾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标凖,这对台湾入会将有相当大帮助」。有分析称,蔡英文希望在这个倡议上取得进展。对台湾来说,也是对参与其他大型跨国协定,譬如IPEF或者CPTPP 可以「做好凖备」的表现。
但是,北京并不会对此没有知悉。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已经在本周警告蔡英文政府勿「以贸谋独」,并称坚决反对美国与台湾洽商任何具有主权意涵或官方性质的协议,警告美国不要误判。
因此,「台美贸易倡议」的提出可以说是美中台三方角力下的产物。这再次显示国际地位特殊的台湾,在北京压力下,要加入任何国际经贸或其他组织(譬如世界卫生组织WHO) 要走的路更加曲折和困难。
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创立「印太经济架构」,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尼等13国都获邀加入,被认为是拜登政府「印太策略」的延伸,试图抗衡中国在区域的实力。
但是,就美国没有邀请台北参与一事来看,根据前美国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大使唐伟康(Kurt Tong)2022年投书《国会山报》(The Hill) 分析,主因应该是「印太经济架构」重点在东南亚国家,而泰国、菲律宾与印尼对于台湾加入「印太经济架构」都有疑虑。
唐伟康认为,这些国家忧心台湾入团会加深该组织「反中」的形象,阻碍这些国家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在「印太经济架构」上,不希望美国一开始就邀请台北。
此外,就白宫而言,对其未来贸易伙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原因是近年来美国选民,特别是摇摆州的蓝领选民对政府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越来越敏感。白宫也避免得罪这些选民引发政治风浪,因此在与其他经济体上的贸易合作,越来越要求谨慎。去年美国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即是一例。
因此,拜登政府在国内及外交压力下,在第一年没有邀请台北,而另闢「台美贸易倡议」。后者可以说是妥协下的产物,有如奥运会一样,先以「表演赛形式」取得正式比赛之前的第一张门票。
但外界认为,即便如此,台湾更希望仍能够借着该倡议的「顺利谈判」或「杰出表现」下争取加入「印太经济架构」,以及台北争取多年、更重要的区域经济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CPTPP)。
无论如何,台湾若能证明自己能够满足美国的贸易标凖,在本周谈判中的协定如果顺利,就可以让台北获得一个更有力的论点,即台湾已经凖备好接受其他协定,特别是「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或「印太经济架构」 。
但是,台湾内部的「疑美论」声音也越来越大。
譬如,从「美牛案」开始,蔡英文政府挹注及庞大的政治资本全力开放「美牛」。2021年,在野党发动全民公投后,「美牛」在台湾惊险过关。不过,蔡英文连任后,面对的还有台湾民间越来越高涨的「疑美论」,包括抨击美国未邀请台湾参与「印太经济架构」是「口惠而不实」。譬如,国民党民意代表王鸿薇在今年当选台北军眷选区立委,她以曾在中国央视节目上抨击蔡英文是对美国「唯命是从的领导人」而声名大噪。
此外,以半导体或军购案为例子,国民党鹰派及被视为「友中」的台湾媒体持续抨击民进党「亲美」,「毁灭台积电」。美国在本周宣布出售台湾「火山机动布雷系统」,国民党立委陈玉珍抨击美方此举会让台湾成为「地雷岛」,台湾总统蔡英文是「先绑炸弹,再来布雷」,如同「绑架台湾」。
蔡英文在台湾前总统李登辉时代曾是台湾加入世贸组织的台湾谈判要员之一。在内外压力下,蔡英文能否成功让台湾加入重要的区域经贸组织,说服台湾民众支持,是其执政最后一年的重要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