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為何在中國大陸拿下票房冠軍
台湾新闻

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為何在中國大陸拿下票房冠軍

发表时间:

香港导演黄精甫执导的台湾影片《周处除三害》(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在中国大陆上映不到两周,便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目前暂居大陆票房榜首。据报导,该片在中国大陆影院累计观影人次已经突破千万,从今年3月3号开始连续10日拿下单日票房冠军,最晚将在本周三(12日)票房突破四亿人民币(约17.5亿台币)大关。

《周处除三害》讲述由阮经天饰演的台北黑帮杀手陈桂林,在知悉自己患上肺癌末期之后,为「留名后世」,决定开始铲除排名在自己前面的两名通缉犯,并大开杀戒的电影。

此片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多项提名。片中男主角、金马影帝阮经天的知名度回归,名字几乎每天都成为中国互联网热门搜索词,连他在影片中戴的「粉红小猪手錶」亦卖到断货。

不过,相较之下,预算6000万台币(约1370万人民币)的该片,去年底在台湾及香港陆续上映,票房平平,在台湾新台币4700万元(1070万人民币)。因此,该片为何在中国大陆席捲电影票房,甚至在影音串流平台「奈飞」(Netflix)台湾区影片夺下收视冠军,引发热议。

1973年出生于香港的导演黄精甫近年移居台北,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了这部预算仅台币六千万的影片。如今电影在中国大陆大卖,家乡香港媒体讚誉其「强势回归」,黄导演低调简短地向BBC中文表示,这部电影「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属于能大卖的作品。现在有这样的成绩,当然感到非常意外」。

北京影评人弦子则告诉BBC中文说,这部影片在大陆热卖,在另一面体现的其实是大陆观众「苦审查制度久已」的反应。她认为,《周处除三害》在其他市场,或许只是B级片的常规水平,但在暴力、情色镜头时常遭遇审查的大陆,这部电影却大受欢迎,「体现了观众对暴力与娱乐性的渴望,这是成年人的正当需求」。

弦子强调,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本质上是香港B级片在台湾的一次本土化移植。除了对宗教元素的强调一直是这些年台湾电影的热门话题外,该片最大亮点还是出自香港黑帮、动作、B级片的类型风格,包含着暴力美学、血腥镜头、密集的动作场面、快节奏等元素,带给观众『爽感』与视听刺激,这是《周处除三害》在大陆获得票房成功的关键之一」。

所谓B级片在电影工业中,原先被指预算低、演员较不知名、情节公式化、故事题材多半为大众熟悉的类型,如恐怖片、科幻片等,在香港则是以黑帮电影为B级片类型片的主流。但B级片的风格及自嘲的特色,却深深影响许多大製作的商业片及主流电影,许多香港电影导演都从B级片中获取灵感。

以审查制度来看,B级片在香港多半被视为儿童不宜,青少年鼓励父母陪同观赏的电影类别。中国大陆则是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但官方会严格执行审查电影。

不过,弦子也强调,《周处除三害》可以在中国大陆上映,也并不意味着审查正在放宽。说到底,「《周处除三害》的被追捧,也意味着(大陆)观众渴望观影选择权。」

台湾媒体《中央社》说,这部电影以华语电影中较少见的「以暴制暴」题材吸引观众,也让不同观影族群都能在片中找到共鸣,甚至有许多中国影迷製造了各种二次创作,产生了依据该电影情节的许多「网路迷因」(指网路爆红事件,Internet memes)。

影片导演黄精甫在20年前曾以第一部描绘黑帮的商业电影大片《江湖》(Blood Brothers)成名,当年拿下香港金像奖新导演奖,同时迅速的成为当时香港影坛最注目的新导演。

但是,在香港闹热且複杂的商业影坛上拍片从来不容易,黄精甫拍了几部电影之后在十年前突然慢下脚步,没有作品产出。之后移居台湾,他向BBC中文解释,在台湾适合生活及写作,而台湾电影圈的伙伴们「在我流浪的时候保护及拥抱了我,让我不至于太孤单」,并终于在十年后交出了这个作品。

不过,即使这部电影主题是台湾杀手亡命天涯的过程,许多分析和影评都认为,《周处除三害》同样有着浓浓的「港片DNA」——有武打动作洗炼敏捷的枪战及巷战,有底层杀手的挣扎,以及男性视角为主诉说的江湖不归路,这些都象徵着「香港元素」。

华语电影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温祺德(Kristof Van den Troost)向BBC中文解释,在华语电影中,黑帮电影特别是与香港联繫在一起的, 「这种电影类型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 最明显的是,黑帮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有大场面、耸人听闻,也借此与香港电影人闻名全球的电影动作指导结合在一起,我想说这是他们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温祺德向记者强调,黑帮电影和一般的犯罪电影同样能处理各种道德困境,并涉及法治、警察权力、社会不平等、资本主义、现代与传统的摩擦等议题,他们可以参与的主题类型非常丰富多元。

他指出:「由于黑帮电影往往讲述权力斗争以及违法者与执法者之间的关係,因此它们最终也为各种类型的政治寓言提供了便利的载体。杜琪峰的『黑社会』电影应是香港电影界最着名的例子。」

事实上,将黑帮电影与政治隐喻挂钩的说法,与许多网路上的评论相呼应。譬如,有许多影迷将影片《周处除三害》解读为「政治寓言」,片中由金马影帝陈以文饰演的从杀手转为邪教教主的身份,被两岸三地影迷各自解读,并以电影中各种片段佐证自己的说法。

譬如,有「小粉红」影迷声称,该片灵修堂的教主是「台独」或「美国」,蛊惑了台湾人。但也有许多评论认为,该教主其实象徵着社会的「不公不义」,压抑着不敢反抗的每个公民,因此最终需要有人「弄髒双手」替大家解决问题,却也反映着我们自身的懦弱。

台湾影评人罗比则告诉BBC中文说,他认为该片是一部「反英雄」(Anti-hero)的电影,这或也符合东方人心中「以眼还眼、以暴制暴」的「底层价值观」,「是一个大家期盼会出现的偶像或枭雄。」因此,「这也反映了这个现代社会的问题——当透过正规方式无法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时,我们会期待由坏人来伸张正义」。

罗比又称,《周处除三害》中的某些角色是隐喻政治上的人物,对他个人来说,那「只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意淫,是将电影做出不完整的过度解释」。

面对电影大卖以及各式各样的评论,导演黄精甫对BBC中文表示,事实上,就他而言,「严格来说《周处除三害》并非一部帮派电影,它更偏向于犯罪片,再严格一点来说,是一部『殉道者』的犯罪电影」。

「我对『殉道者』的题材特别着迷......一直都在描述『殉道者』,有关他们殉于『道义』、殉于『道德』、殉于『道』(本身)的故事。「《周处》要挑战这座『殉道者』的高山,说实在的,一直是战战兢兢,步步为营......即便电影上映以后,心裏面还是有一种迴蕩,好像有些东西还没讲完,想要把角色再挖深一点,直到看见他或她们的脑细胞为止,」黄导演向BBC中文补充说。

譬如,中国大陆社交网站「豆瓣」上一名影评者李寻獐就说,他专为这个片子从北京飞了趟香港,「一是为要见识见识所谓『台湾影史极恶电影』在当下时态的创作语境裏究竟有多狠?二是想看看阮经天在内娱蹉跎十年后,再剃回圆寸演流氓,成色几何。」

该影迷称,没有为此片失望并讚誉该片在宗教外衣遮掩之下,把主题说得很确实——「冲突的设置完全跳出了『黑吃黑』这个千层锦套头,杀戮不是为了利益,也不为惩戒或报复,只是出于一个亡命汉对自己价值的执念」。

但是,许多中国大陆女权主义者观察到该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仍很老套,北京影评人弦子也同意这种批评。她告诉BBC中文说,女主角似乎只是个被动的角色,她们在电影中的生活及爱情都被男性以暴力控制,因此即便有精彩的暴力美学,「但同时也落入香港电影B级片厌女、意义浅显的传统窠臼了」。

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助理教授陈智廷也表示, 让台湾最有才华的新生代女演员王净饰演「被动、受剥削、楚楚可怜的髮廊妹」,完全是「不必要」,而且在澎湖灵修中心的片段「混淆了邪教与基督教的仪式,因此削弱了批判力道」。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台湾电影工作者告诉BBC中文称,商业电影在大部分时间会因为满足观众对娱乐的需求与渴望而卖座,「但如果电影卖座到一个超乎常理,变成所谓『现象级』作品的时候,它所折射出的社会集体意识、心理状态、深层焦虑、时代氛围,就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