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參選的三大解讀:首富的「盲點」、台灣政壇的「八年魔咒」與泛藍分化
台湾新闻

郭台銘參選的三大解讀:首富的「盲點」、台灣政壇的「八年魔咒」與泛藍分化

发表时间:

台湾鸿海创办人郭台铭8月底宣布以独立身份参选明年初的总统大选,9月中旬委任艺人赖佩霞为其竞选搭档,每个举动都话题性十足。然而,数周来各项民调都显示其支持度一直敬陪末座,落后其他三名参选人。

分析指,这位台湾富商对政治和自我认知充满「盲点」。一方面,他参选将会让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躺赢」,变相助该党打破台湾民主政治的「八年魔咒」,为两岸关係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他入局意味着与国民党恩怨进入第二季,再度分化泛蓝阵营,包括郭台铭自己的支持者。

「假如赖清德胜选,民进党一党独大,会带领全国朝『台湾主体性』前进,」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对BBC中文说。

「不会立刻独立,但是台湾独立更有机会成为社会唯一共识,这就如同国民党当年一党独大,全台湾的意识形态都朝大中华一统的方向前进。」

郭台铭1974年创办鸿海公司,1985年成立富士康(Foxconn)后赴大陆设厂,逐渐建立其代工王国。他过去20年六度成为《富比士》台湾首富,财产据报超过2000亿台币(62亿美元)。

72岁的郭台铭2016年萌生总统梦,据报当时是受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的启发,这让他有「台湾版特朗普」之称。他在2019年初试牛刀,却遭滑鉄卢。

相比之下,他在台湾没有特朗普在美国那样的广泛支持,却有着与这位美国前总统同样的缺点——过度自信,脱离现实。

「这是富豪的通病,以为自己擅长做生意,就也擅长其他领域的事情,」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庄嘉颖对BBC中文说。

郭台铭这次打着「整合蓝白」的旗号参选,但没有清晰的路线图,至今在野阵营的另外两名参选人侯友宜和柯文哲都对郭表现冷淡。

他日前高调宣布与毫无从政经验的艺人赖佩霞搭档参选,当天却曝出赖拥有美国籍,违反《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规定,若她无法如期放弃美籍将赶不及在11月中旬登记为候选人。

庄嘉颖指出,事件暴露了郭台铭对政治和法律条文生疏,其团队的专业水平备受质疑。「商人很强调主动,要有弹性和魄力,甚至偏向先斩后奏,但这未必在政治界得到容忍。他以生意人的角度去理解政治,低估了政治领域的複杂性,不小心就踩到地雷。」

事实上,郭台铭涉入政圈后屡屡失败。2019年他以国民党员身分参与党内的总统提名初选,败北后退党,最终没有如外界预料般以独立身份参选。

「上一次他刚进入政治,很快失败,就离开了,这次要更努力一点,不然就更丢脸,」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黄奎博说。

「主要是他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要先成为参选人,才能跟柯文哲和侯友宜有平等的地位,才有发言权。就好像买彩票,你要先买才能进到游戏裏,反正选总统的一点点钱对他没什么。」

但钱不一定能买到支持,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民调结果,民进党赖清德目前以三成以上的支持率居首,民众党的柯文哲和国民党的侯友宜各有近两成,郭台铭垫底,支持率徘徊在10%左右。外界几乎一致认为他没有机会。

他在参选过程中大打经济牌,称「企业家治国的时代来临了」,保证以自己的财经知识和经营能力,可让台湾从明年起会计年度的经济增长率翻倍,并会透过发展经济和科技使台湾在20年内超越新加坡,成为亚洲人均GDP最高的「亚洲首富」。

这番豪言壮语能否兑现,黄奎博教授不太看好,他指新加坡是把国家当成企业来管理,决策过程以利益及结果为导向,这一套在台湾难以複製。

「新加坡法律规範和执法很严,台湾民主自由惯了,而且很重视人际感情和亲和力,民选政治人物不是靠政策表现来争取民众好感,而是靠与民众的互动,所以你看到县长、议员、里长到处跟人家唱歌跳舞,婚礼和葬礼都去。」

「郭台铭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和决断力,但没有政治敏感度,就会变成灾难,因为政治是协调和利益交换的艺术,如果他不管别人就自己很决断,只会製造更多问题,」黄教授说。

他解释,台湾的问题表面上是经济,说到底还是两岸关係。「台湾如果要相对稳定,必须了解我们经济互动最多是跟中国大陆,不可能脱钩。但两岸最根本的矛盾是主权与法理上的,不是靠经济可以解决,需要的是耐性、智慧和时间。」

郭台铭参选时指出,面对台海与中美关係的兵兇战危,「绝对不会让台湾成为下一个乌克兰」,保证会为台海带来未来50年的和平。他7月曾投书《华盛顿邮报》,主张在「一中框架」下与北京谈判,其两岸立场因此被指是四位参选人中最亲北京。

政治学者翁履中分析,郭台铭的深蓝论述,不符合美国理想的美中台关係裏台湾要扮演的角色,而对北京而言,郭的「大中国」想像又与大陆那一套不同。

在郭台铭宣布独立参选后,美国媒体没有显得太正面,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则大篇幅报导,形容他参选是搅动台湾政坛,只会让在野阵营更加分裂,「亲痛仇快」让民进党坐收渔翁之利。

「对北京来讲,他们开放沟通,但郭先生的作风太强势,他做生意的风格是用尽一切方法达成目标,只有他说了算,并不是一个可以沟通的对象,」翁履中说。

「这种狼性,如果你是中国或美国元首可能还可以,但台湾是小国,你鸿海在全球市场很强大没错,但台湾不是,台湾总统在国际舞台上需要的是柔软身段去斡旋和求生存,不是有钱就要听你的。郭先生没有搞清楚这一点,是他最大的盲点。」

郭台铭在参选宣言强调「必须下架民进党」,以实现政党轮替的民主真谛。

但在「票多者胜」的单议席单票制选举制度下,同属非绿阵营的柯、侯本来已经互争选票,郭入局只会进一步分裂泛蓝选民,被指变相让赖清德「躺赢」。

「这会意味着,民进党可能成为首个打破『八年魔咒』的政党,」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向BBC中文说。

台湾自1996年民选总统后,历任为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和蔡英文,共出现三次政党轮替,每次都是八年替换。

宋文笛指出,统独之争和国族意识一直是蓝绿对决的主轴,假如绿营连赢三届,统独问题作为台湾政治主导因素的重要性将降低,预料未来四年更多注意力放在内政。

「可能会促使台湾政党另闢新的战场,例如更着力于在经济和社会政策等内政议题争锋,在左派与右派等实质问题上重新组合,这或将带来政党生态重组的可能性。」

新加坡学者庄嘉颖认为,「台湾主体性」已经形成,即要求民主、自由、自主,拒绝外来政治势力干预,除非北京方面有特别的新举动,否则对多数台湾人而言,统独似乎不是一个很急迫的问题。

「所以这次总统选举连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铭都不敢公开宣称接受『九二共识』,更不可能说接受『一国两制』,他们都晓得民众会有负面观感。」

但他强调,现时的「台湾主体性」不代表台湾人想挑衅中国,民调显示近八成民众希望维持现状,所以民进党会在台独议题上格外小心。「民进党党纲提到『台湾独立』的理想,但他们没有积极追求正式独立,无论是蔡英文还是赖清德都称『中华民国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与马英九执政时的基本立场差不多。」

翁履中教授则表示,民进党若再执政四年将刺激对岸,因为即使赖清德继承蔡英文的路线,北京还是无法把他视为可信任的对象。

「赖清德现在最头疼的就是如何能让北京不那么讨厌他,我个人相信他不会挑衅,但他『务实台独』、『台独金孙』的刻板印象太深刻,反派演久了,演好人别人也会觉得不像。加上中间没有被信任的人选做桥樑,赖清德真的想维护和平,就需要找中立一点的人开始与对岸接触,可惜现在民进党只有极端派。」

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两岸关係的不确定性将增加,不过翁履中认为,中国短期内没有全面对抗美国的能力,暂时也是会以威吓和经济压迫为主,继续分化台湾。「未来四年可能是蓝营执政县市可以和对岸交流,绿营执政县市则不理会,製造台湾内部对立。」

他预料,在中美关係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民进党继续执政会对台湾国内情报和言论会抓得更严,变相使在野阵营受到更多管制,而国民党太久没有执政,将越来越难翻身。

郭台铭宣布加入选战后,国民党随即表示「极度遗憾」,并严明党纪要求党员不得为他公开站台,动员扫街或助选。一周后,国民党就开了党纪第一枪。

该党中常委范成连为郭台铭站台而被停止党权两年,丧失中常委及国民党客家事务委员会主委身份。该党声明强调,任何外在风波都「不应影响全党团结,支持中国国民党提名参选人(指侯友宜)的坚定意志」。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陈方隅分析指,目前国民党的党中央资源有限,强地方弱中央,下面各怀鬼胎,郭台铭凭着其雄厚财力很有可能拉走地方势力。

「郭用商人的思维来处理政治,拿钱收买地方支持,就好像做生意『併购』一样。国民党现在当然必须要做一些警告的动作,但接下来还要看,那些帮郭站台的大咖地方派系,会不会受到惩处。」

郭台铭1970年加入国民党,曾是该党的恩人。2016年党内经费拮据之际,他以其母之名无息借贷4500万台币给国民党,让其得以顺利运作。

郭台铭2019年表明有意参选,念在借钱之恩,时任党主席吴敦义亲自颁发荣誉党员证书给郭,化解郭身为多年未缴党费之「失联党员」的尴尬,让他能够体面地回归,参加党内初选。

郭台铭以27.7%对44.8%支持率败给时任高雄市长韩国瑜。党内大老连战,吴敦义和马英九等人在报章刊登连署信呼吁他与韩国瑜合作,郭台铭却愤而退党,并批评该党中常委「守旧迂腐」,双方撕破脸。这被视为重创蓝营的2020选情酿关键之一,最终民进党蔡英文以历史性817万票击败韩国瑜连任。

今届选举初始,郭台铭曾向国民党示好,称四年前退党是「年轻气盛,一时冲动」,亲自拜会韩国瑜为四年前的任性致歉,又在台湾各地积极造势,但没有得到国民党的回应,该党最终徵召在九合一地方选举高票连任的新北市长侯友宜出战大选。

郭台铭再度失落国民党提名后心有不甘,至8月底正式宣布以独立身份参选。

「郭董参选的个人因素很明显,已经超越了纯政治或商业的计算。」黄奎博教授说。

「很多人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不符合成本效益,但有些人(指郭台铭)就是觉得,我为了面子要出一口气,不能被你们看不起,这些是无法计算的。他就是在跟国民党吵架,觉得国民党多次对他不公平,要讨回公道。 但怎么样才是公道?外人就不知道了。」

郭台铭几乎每次露面都被记者追问会否「选到底」,他的答案至今都是肯定的。但距离选举还有四个月,外界都不排除他会中途退选。

翁履中教授指,郭若退出可为在野阵营贡献3%到4%支持度,「要做在野阵营的罪人或者救星,完全在他一念之间」。

学者黄奎博也说:「从政的人上台很简单,下台的时机和方式很难。就算早就想下台,他也要再撑久一点,表示曾经努力过。」

郭台铭参选,再一次激化立场亲国民党的泛蓝选民分裂。

现年35岁、从事媒体工作的台北选民李先生告诉BBC中文,他一向支持国民党候选人,但若郭台铭执意参选到底,「四脚督」局面维持不变,他明年1月将只会投立委票,不会投总统票,「反正也不会赢,投谁都一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他自称是国民党「失联党员」,说「郭董出来捣乱」让其蓝营同温层「很不爽」。

「国民党已经八年、十年没有政治明星,也没有做整体规划,很多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嘴巴不说,但早就不看好有翻盘的机会。如果蓝绿各派一个人选还可以期待有奇蹟,现在完全没希望。」

今年49岁孙先生是深蓝选民,他认为国民党不徵召郭台铭有其合理性,因为郭与对岸太多联繫,这一点在大选会不堪一击,「一扯到中共大家就像疯子一样」。

他批评,郭台铭以独立身份参选出师无名,缺乏正当性。「愿赌就要服输,他这样玩了第二次,完全没有信用,弄到好难看,好像宋楚瑜一样。」 他又认为,郭参选破坏国民党团结,让蓝白整合複杂化,对此感到失望并有预感蓝营覆没,但他还会出来投票。

「泛蓝有些人乾脆不投,也有些人看不起侯友宜,觉得他是台湾人(指本省人),只是个警察,没有国际观。这些人会投郭,但我不会这么想,我完全以大局为重,坚持到底只投给国民党推出来的候选人,至少不要让蓝营输得太难看。」

「我心中是蒋介石那时的中华民国,像我这种人已经不是台湾主流,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理想,非国民党不投,就当成是我们70后最后的吶喊吧。」

另一边厢,有泛蓝选民倒向郭台铭。

今年47岁的桃园人王诗韵告诉BBC中文,她「非郭董不投」。「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大部分是蓝,很多都支持郭董,这些人知识水凖高,平常很低调,他们的声音在民调是反映不到的。」

王诗韵是全职妈妈,以前从事银行业,丈夫是派驻大陆的「台干」(台湾干部,即台湾企业在大陆分部的管理层)。她形容自己是「知识蓝」,立委一般投国民党,总统则是「看人」,蓝绿都投过,这次将全力支持郭台铭,甚至会报名做志工协助其连署活动。

「我认同郭董说要拼经济。这几年经济不景气,生意非常差,我20多年前大学毕业每月底薪就有3.6万(台币),现在年轻人比我那时候还少,为什么时代在进步,经济没变好呢?我的孩子以后还有没有未来?」王诗韵说。

「郭董不是传统政治人物,台湾换一个企业家当总统也许会不一样,生意人会算成本创造最大利益,预算不会乱编乱花,而且郭董一定不会贪污。反正他做得不好,四年后我们可以把他拉下来。」

她表示,无论蓝绿都是「政党利益先于人民利益」,民进党已执政八年,这次必须实现政党轮替,防止一党独大,而国民党则「更烂」,她不满该党连续两届推「落跑市长」出选。「韩国瑜跟侯友宜在地方选举赢了,做不到几个月就说要选总统,这不是政治人物该有的态度,为什么不能好好兑现对选民的承诺呢?」

她又认为,国民党在「九合一」地方选举大胜后自我膨胀,「我们投给你是为了教训民进党一次,而不是全部都支持你。」她说,国民党党内对郭台铭「拼命抹黑」,因此这次大选「我绝对不投国民党」。

现年31岁,从事金融业的王先生也对BBC中文表示,十分厌倦蓝绿之争,认同郭台铭拼经济的路线,又指疫情期间台湾闹疫苗荒,郭台铭採购到大量BNT疫苗回国,「某种程度证明他是有能耐和谈判能力」,因此这次大选「非郭不投」,并会连署支持他。

王先生在金门的深蓝家族出生长大,很重视中华民国道统及两岸和平。他认为郭台铭长期与中国大陆打交道的背景有利维持两岸现状,加上郭在金门发表和平宣言,并宣布投入2000万美元(约新台币6.4亿元)促进和谈两岸对话,这些举措都让他感到「金门人的声音有被听见」。

相较之下,儘管侯友宜也曾到访金门,但王先生认为侯身为台湾人(指本省人)及新北市长,「金门人对他无感,觉得有点远」。

但被问到是否担心郭台铭没有政党支持,一旦当选将很难施政时,他坦言:「我倒没想到这么远,没想到他会当选,其实投他就是一种表态而已。」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