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罢免懒人包:投票流程、事件始末及政党表态等
台湾新闻

台湾大罢免懒人包:投票流程、事件始末及政党表态等

发表时间:

台湾举行史上罕见的“大罢免”,7月26日进行第一波投票,将决定24名国民党立委和新竹市长高虹安的去留,8月23日第二波投票决定另外7名立委的命运。

台湾立法院自2024年大选后呈现“朝小野大”的局面,两大在野党国民党、民众党联手推出多项法案引发部分民怨,朝野在国会殿堂冲突不断,公民团体自主发起罢免行动。

“大罢免”不只是对个别政治人物的挑战,更被视为选民对国会问责的具体行动,也可能成为地方派系与政党版图的一次重新洗牌。国民党立委若被罢免超过六席,民进党有可能重夺国会主导权。

BBC中文整理“大罢免”浪潮始末和投票资讯,以及罢免结果将如何影响台湾立法院。

2024年1月台湾举行总统大选,民进党赖清德击败国民党侯友宜与民众党柯文哲,延续民进党过去八年执政。

但在立法院选举中,民进党仅取得113席中的51席,未能获得过半;国民党与民众党则分别取得52席与8席,两党透过蓝白合作取得多数优势,在立院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

国、众两党2024年3月起联手在立法院推动《国会改革法案》,引发“假改革真扩权”的质疑,公民团体发起“青鸟行动”要求退回法案。此运动延续至当年底,蓝白再通过《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宪法诉讼法》及《财政收支划分法》,青鸟行动延伸至基层罢免连署,要求汰除不适任立委。

根据台湾《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规定,罢免有三阶段任务,必须在指定限期内取得所需选民连署。

各地公民团体于2024年底启动罢免,锁定国民党籍区域立委,并于2025年2月至5月期间完成两阶段连署,中选会陆续完成审查。同时,国民党也发动“以罢制罢”,但因份数不足等原因无一成案。

这波罢免潮自2025年初酝酿,历经提案、连署、审查与公告,于7月正式进入投票阶段,成为台湾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免行动。

罢免案包括31位国民党立委,以及停职中的新竹市长高虹安。

7月26日第一波投票将决定24名立委去留,他们分别是:王鸿薇、李彦秀、罗智强、徐巧芯、赖士葆、洪孟楷、叶元之、张智伦、林德福、廖先翔、牛煦庭、涂权吉、鲁明哲、万美玲、吕玉玲、邱若华、廖伟翔、黄健豪、罗廷玮、林沛祥、郑正钤、丁学忠、傅崐萁、黄建宾。

第二波投票则在8月23日举行,决定7名国民党立委命运,他们分别是:罗明才、林思铭、颜宽恒、杨琼璎、江启臣、马文君、游颢。

目前成案的罢免案虽皆由公民团体自主发起,但随着投票日期接近,各政党的立场更加清晰。

民进党内部最早由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公开点名,他今年1月4日召开记者会提出“41席国民党区域立委一定要罢免掉”,但党中央对于是否全面介入罢免尚持保留态度。

直到6月底罢免连署期结束,台湾总统兼民进党主席赖清德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上,首度明确表态,强调民进党“必须与公民力量同行”,认为这波罢免潮是台湾人民对国家安危的回应。另外,由31个罢免团体共同发起的“护国大遶境”,赖清德亦下达动员令,要求全体党公职以实际声援。

民进党中央更以“罢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作为号召,将大罢免运动作为对台湾内部亲共势力的反击。另一官方口号“罢免投同意,对傅随组织说不”剑指国民党立院总召傅崐萁。傅崐萁于2024年4月花莲大地震后不久,带领部分国民党立委赴北京会见中共政协主席王沪宁,引发亲共争议。

外界亦关注民进党是否已启动补选布局,民进党立委林俊宪曾于脸书发文回应,强调言之过早,并指唯一目标是打造“反共国会”,民进党应优先支持由民间团体推荐的候选人。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多次公开批评民进党发动罢免是“民主之耻”,强调全世界没有执政党用罢免对付在野党,指责民进党利用罢免企图改变国会现状。7月8日国民党召开记者会,正式公布反罢免广告,称民进党“输不起就翻桌,大罢免就是把人民当杂质”。

民众党在国会多为不分区立委、无法被罢免,但党主席黄国昌多次为国民党站台,蓝白同声反罢免。早在今年2月,黄国昌曾在网路发起“扫除绿卫兵”行动,要求民进党表态不认同大罢免。

在罢免成案后,黄国昌率领党籍台北市议员,为五位罢免成案的台北市国民党立委站台。他称,“赖清德跟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联手,在立院发动无差别大罢免,就是要让国家重新走回民进党一党专制、一党独裁。”

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于6月25日的记者会中表态,认为大罢免是民进党当局为了打压在野势力的政治行动,质疑赖清德政府假借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大搞政治恶斗,采取政治恐吓、操弄司法、煽动舆论等方式打压在野政党,引发台湾民众对“绿色独裁、恐怖政治”的强烈不满。

朱凤莲呼吁台湾民众勿参与罢免行动,称“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充分认清、坚决反对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决不让其图谋得逞”。

《中华民国宪法》第17条规定“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权利,第133条规定“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台湾以往的罢免门槛较高,罢免案难以成立。2016年立法院通过《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修正案,大幅放宽连署和罢免门槛,此后罢免常态化。

过去十年,曾被罢免的政治人物包括国民党前高雄市长韩国瑜、基进党前台中市立委陈柏惟、民进党前桃园市议员王浩宇。

值得注意的是,罢免案以往是针对特定人物,这一次则是首次全台湾跨县市、多选区的系统性罢免潮。

24位立委的罢免案定于7月26日投开票,时间自上午8时至下午4时。

根据台湾《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规定,罢免成功需要同时符合两项条件:

以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所在的花莲选区为例,总投票人数为19.1万人,需获得4.7万票以上的同意票、且多于不同意票,罢免方能成功。

若罢免成功,被罢免人自公告日起立即解除职务、停止行使立法委员职权,不得支领任何薪资及津贴。未来四年内,也不得在同一选举区参选同一公职,但可转往他区或其他层级参选。

换言之,被罢免的立委不仅会失去剩余三年任期,未来四年、即2028年立委选战也不得在同选区竞选,有分析指这相当于断送该立委七年的政治生命。

倘若罢免失败,被罢免人可持续行使立委或市长职权,剩余任期内人民不得再对其提出罢免案,相当于获得“免死金牌”。

若罢免成功,被罢免人所属选区,依法应在罢免案确定后的三个月内办理补选。

若有任一方提起罢免诉讼,诉讼结束前不进行补选。

《选罢法》与《地方制度法》则有规定,若区域立委所剩下的任期不足一年,则不予补选;地方首长剩余任期不足两年者不再补选,由代理人代理至该届任期满为止。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