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係正面临1979年建交以来最具挑战性的时刻。在两国关係急转直下之时,一名出身于中国的美国政府幕僚成为中国热议的对象。
在今年6月之前,余茂春(Maochun Miles Yu)这个名字大多只是在研究中美关係的学术圈内有所熟知,但现在,他已经成为中国关于中美关係讨论的一个关键词。今年6月15日,美国《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发表余茂春专访,文中称他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美中关係上「最有影响力的顾问之一」,是过去三年中特朗普政府内「强大的幕后力量」。
许多中国激进主义者也看到了这篇报道,并将一部分针对特朗普及蓬佩奥的火力转移到他身上来。他曾经就读的母校最近将他从纪念榜上「除名」,网络上还有许多人用「狗头军师」、「汉奸」等言词对他进行攻击。
在中美不断滑向较量与冲突的大背景下,余茂春在中国引发的讨论虽然不足以影响大局,但仍可以体现出一些中美关係不断错位的原因。
余茂春称,他出生于中国东部省份安徽,在西南部的重庆长大。他曾就读于中国南开大学历史系,师从中国美国史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杨生茂教授,在南开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深造并定居。
在加入蓬佩奥团队前,余茂春还一直在美国海军学院(The 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历史系担任教授。该校网站显示,余茂春专业领域包括中国、东亚、战争史与外交史等,目前「借调」(on detail duty)至美国国务院。
《华盛顿时报》报道中指,在国务院中,余茂春为国务卿蓬佩奥办公室政策规划事务团队资深成员。《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2019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他是蓬佩奥团队制定针对中国战略的项目牵头人之一,该项目还意在通过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论点,证明「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挑战」。
这个项目的另一个牵头人是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Kiron Skinner)。她曾在去年发表言论称中美较量是「不同文明与意识形态的较量」,引发许多中美关係观察人士担忧。
许多中国激进主义者凭此认定,他需要为中美关係恶化负主要责任。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网站发表文章称美国对华近期的「恶毒政策」均出自余茂春之手,更有甚者称他为「狗头军师」与「汉奸」。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杨大利认为,中文世界裏对余茂春的许多批评「很不公允」。他指出,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已就对华政策取得很大共识,余茂春作为一个幕僚,必定参与目前美国的政策制定,但「不是任何一个作为顾问级的人物在美国行政机构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可能因为一个教授而完全转向」。
《华盛顿时报》援引蓬佩奥表述称,余茂春他团队的中坚力量,就「面临来自(中国共产党)挑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我们保护美国人并捍卫我们的自由」等问题向他提供建议。
余茂春在採访中表示,他的中学小学期间正值文革,期间的经历和记忆造成他对「革命激进主义深恶痛絶」,而自己真心相信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美国代表着「人类在地球上最后最美好的希望」,里根激发了他知识分子的抱负,来到美国实现「美国梦」。
他还表示,习近平是一个「顽固的共产主义者」,而「共产主义」始终是中国的基本治理理念。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中国对各种宗教的「残酷战争」,以及对香港抗议中美国「黑手」的指控,及香港《国安法》的推进,这些都是当今中国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政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被扭曲且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民族主义为武器,要将中国定位于世界道德及管理的领袖地位,为此不惜以自由与民主为代价,」他表示。
许多中国人认为余茂春的言论无法接受。「何必对生你养你,供你读书成材的母国如此恶毒?」「中国心被自己挖掉了,」一篇自媒体文章中这样表示。
本周还有一条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他的名字已经被从母校重庆永川中学石碑上移除。此前他曾作为1979年文科状元被勒石表彰。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从事中国研究的高级讲师凯大熊(Kevin Carrico)认为,作为一名美国公民,余茂春利用自己在中国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美国制定外交政策是「标凖操作」,而中国从官方媒体到民间的激烈反应则「不标凖」。
「这凸显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一种焦虑感,他们渴望有中国血统的成功菁英忠诚于所谓的『祖国』,顺应他们所有的政治性假设,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自由,许多政治观点就是与北京的极端性预设不一致」,他表示。
中美印象网主编刘亚伟指出,一些中国人对余茂春的反应可以从在中国自己的百年屈辱叙事框架裏找到答案。他表示,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年除了列强残暴兇恶,帮助他们的国人更坏,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如今余茂春「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却也「为虎作伥」,「这样骂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
「中国方面对中美关係的严重失衡和恶化感到震惊,认为美国的脱钩举措不可理喻,并坚持双边关係的恶化所有责任都在美国。在这样的心境下,把余茂春作为中美眼下走不到一起的一个原因得心应手。但这样看待中美关係的交恶过于简单,与修复双边关係没有任何益处,」刘亚伟表示。「指出美国的问题固然重要,有自知之明的意愿和做自我批评的勇气更重要。」
凯大熊认为,这种现象显示出中国现在存在一种「对个体认同的种族化视角」,而这并不符合21世纪的趋势。
余茂春採访刊出之际正是最近中美关係摩擦频发的时期。美国近来宣布制裁破坏香港高度自治及新疆人权的中共官员,首次否认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主张,中美更是史无前例地相互各关闭了一座位于彼此境内的领事馆。中国外长王毅在7月初承认,中美关係面临建交以来的「最严重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余茂春在这时被攻击他的人当做了中美关係的「替罪羊」。
中国官媒小报《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称,余茂春22岁就离开了中国,对中国缺乏真正地了解,而这也折射出美国的「错误」。「美国对华政策在严重误判的基础上搭建起高高的危楼,反映了从画第一张草图开始,每一步都充满错误和浅薄……时间将让美国因为这些错误和浅薄付出代价,」胡锡进表示。
杨大利指出,官媒对于舆论的引领显然是为体制服务,但这种做法具有风险。「一方面虽然显示了自己的气势,但也让不同的声音更不容易被听到,因此就更不容易做出不同的决策,修正现有决策出现的问题。这最终不利于中美两国关係的调整。」
在余茂春遭中学除名的视频下,也有评论表达不同声音。「石碑上的容易抹掉,历史不容易」,「掩耳盗铃,」有用户这样评论。但相比起为除名叫好的声势,这些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方面对中美关係的严重失衡和恶化感到震惊,认为美国的脱钩举措不可理喻,并坚持双边关係的恶化所有责任都在美国。在这样的心境下,把余茂春作为中美眼下走不到一起的一个原因得心应手。但这样看待中美关係的交恶过于简单,与修复双边关係没有任何益处,」刘亚伟表示。
余茂春本人周三在脸书上表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有一个「複杂多元」的过程,而其中一个重要参考是中国政府自己的言行。
「领导人和党媒称『党是领导一切的』,政府发言人和官媒主管每天攻击美国的言论,大都是英文写成,难道还需要一个『汉奸』指出这些都是开玩笑?教育美国政要最重要的老师是中国自己,」他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