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識科課本大幅度修改涉政治取向內容引發爭議
香港新闻

香港通識科課本大幅度修改涉政治取向內容引發爭議

发表时间:

香港自去年经历主权移交以来最大的示威浪潮时,中国官媒、香港政府和建制派等把矛头指向原意是训练学生独立批判思考的高中核心课程之一的通识教育科,香港教育部门近期向出版通识教材的书商提供自愿一次性「专业谘询服务」。

在香港教育部门的建议下,多本通识科教科书就多个涉及政治、历史、中国大陆和香港关係的议题作出修改。据BBC中文获得的文件比对原本的书籍可看到,有书商在通识教科书删除「三权分立」、「警方执法侵犯人权」等字眼;删减「公民抗命」的讨论;在提及「本土意识」、「民主派」时,改为用「本地意识」和「非建制派」等字眼;而一些在香港《国安法》生效前解散的组织「本土民主前线」和「香港众志」亦在部分教科书中消失。

另外,有教科书减少了「六四事件」的篇幅,移除涉及坦克的图片,淡化中国人权争议和维权事件,例如删去2011年中国广东「乌坎村事件」、孔子学院争议等内容,亦有书商在教科书地图上把台湾称作「台湾省」。

亲民主派的教育团体「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批评,香港教育部门对通识教科书内容的审裁,不少是针对资料及内容的政治取向,「淡化甚至扭曲了社会实况」,形容这是「严苛的政治审查」。

香港教育局发言人对教协言论表示「极度遗憾」,形容「政治审查」的指控是「无中生有,搬弄是非,刻意抹黑」。发言人强调,出版商自愿接受专业谘询服务是务求资料正确、建基于事实及与时并进,避免夸张失实或误导的可能性,过程有专业团队负责,修订内容不应被断章取义。

各书商回应港媒查询时没有正面回应「政治审查」的指控,只简单重申考虑了香港教育局所作的建议而作出定期修订。

香港六间出版社包括「龄记」、「教育图书(教图)」、「雅集」、「明报教育」、「名创教育及明报教育(明名)」、「现代教育研究社」等参与了教育局就通识科所推行的「专业谘询服务」。这六家出版社的出版物是学校常用的课本。

香港学校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採用通识课本,大部分学校把教材视为参考用书,教师倾向自备教材授课。

BBC中文获得了多家出版社提供给教师的文件,比对了香港媒体和旧版书的资料,梳理出各本教科书涉及修订的内容。

虽然有些新课本已加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内容,但未有加入去年年中提及的香港反《逃犯条例》修例风波。

新课本在有关香港的政治议题上有明显的改动。

「雅集」出版的教科书以「教学需要」为由删去有关「公民社会如何影响社会」的练习,删去有关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的内容,把其他涉及「本土」的字眼改成「本地」,并在书中附加的政治组织列表中,删去「本土民主前线」、「香港众志」,这两个组织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前解散,提及个别政党主张时,则删去「争取普选」、「反对中央干预」等表述。

「明名」通识教科书中,有关公民抗命的讨论亦有所减少,特别删去了「佔领中环」运动的图片以及一些外国民主示威的内容,而书中原本的铜锣湾书店店主李波和2016年旺角农曆新年骚乱的照片均被删除,这部分原本是表达铜锣湾书店事件引发香港市民对出版自由的忧虑,以及旺角示威令各方担心示威走向暴力化。

「龄记」的通识课本删走了一些人权法治有关内容,在个别段落删去「警方近年的执法方式侵犯人权,损害香港居民集会及示威的自由」、「人大释法等均冲击香港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有意见认为,本港新闻自由倒退的主因是业界出现自我审查,此外,政府以行政手段收紧资讯发放及阻碍传媒採访,以及有传媒工作者受袭,亦令人忧虑新闻自由受损」等内容。

一些教科书避用「三权分立」的字眼,或是大幅度删除相关的讨论。

「教图」的书删走了普通法特点是「信奉三权分立原则」;「雅集」出版的教科书删去了「社会普遍认为香港实行三权分立」以及「三权分立防政府独裁」等资料,其考题训练以「三权合作有利香港?」为题,题目中没有提及「三权分立」的字眼。

「明名」教科书在段落中清楚写明,香港《基本法》没有订明政府体制是「三权分立」或「行政主导」,但一直以来的特色是「偏向行政主导」,「行政机关(尤其是行政长官)拥有较大的权力」。

香港终审法院和法律界人士多次指出香港奉行「三权分立」,认为司法应该有制衡行政、立法的作用,但中国官员和学者及一些香港亲建制人士多次强调香港并非「三权分立」,而是「行政主导」,这些言论引来外界对司法界权力是否会被削弱的担忧。

「龄记」出版的通识教科书删去有关孔子学院是否涉及政治动机、干涉学术等讨论。「龄记」教科书中原本有一栏目讲述「六四事件」,但新版则取消了。

「明名」教科书则抽走了「六四坦克」的漫画,这个漫画原本是表达有菲律宾传媒批评中方驱赶菲方船只的做法是好像「天安门事件中镇压国民般粗暴」。另外,「明名」教科书亦删去有关「乌坎村事件」的内容,并在一幅地图上增加了文字说明,以「台湾省」称呼台湾。

「教图」出版社则删去一些中国大陆维权的图片,包括茂名市民反对化工厂以及绿色和平到惠普总部抗议的图片,书中亦删去「中国仍未算是法治社会」、人大代表制度「人民代表性低」等字句。

香港进步教师同盟成员卢日高对BBC中文表示,书商在是次修改中,避开了讽刺政府和官员的漫画,亦删走了不少敏感社会事件的照片。他认为局方是有政治考虑,希望避免学生对政府持有负面印象或同情社会事件的参与者。

卢日高任职十年通识科教师,目前在屯门一所中学任教。他说,教师过往会用香港终审法院判辞去解说三权分立,但卢老师说,今次修订留意到「三权分立」被「放在很低的位置」,阻碍学生了解社会现况的机会。

他说,「通识科本身和社会热门议题息息相关,学生们在学习这门科目时,都会透过传媒、网络资讯接触不同的声音,包括亲政府和反政府声音,通识科是希望他们接触不同资讯下,去持平评价不同资讯的内容,如果教科书把一部分的声音掩盖,令学生不知道有人提出这些声音,他们就难以了解事件的全貌。」

他指出,虽然书商表面上有自由不接纳香港教育局的意见,或不参与教育局提供的「专业谘询服务」,但事实上如果教科书没有取得局方认证,难以获得学校方支持。

此前,很多学校实际上其实不使用通识教科书,或是只把教材当作参考的一部分,更多的情况是教师自行製作教材。

卢老师说,近期社会气氛对教师不信任程度增加,针对教师的投诉比以前多,有家长或学生会细看教师授课内容而提出举报,一些情况严重的老师会遭到教育局处分,在面对这种压力底下,通识科教师可能会更加依赖出版社的教材。

「可能确实有些老师,在业界眼中也觉得可能言论过份了,但是否因为一少撮事件,而要大幅度针对业界?这有点过了火,」他说。

他担心,日后在公开考试中,局方都会用政治角度去考虑,令师生们为了分数而自我审查,「如果学生在考试中说这次(新冠)疫情蔓延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中国政府起初资讯透明度不足,令外界无法防範,以前我们会觉得这个评价没有大问题,但会否将来会被指控是无根据的答案呢?(师生自我审查)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有根有据、善用例子去推论。」

目前已宣布解散的民运组织「香港众志」前副主席郑家朗与一些学生近期成立一个名为「教育野」的倡议团体,他们举行记者会批评教育局「政治审查」通识课本,认为这是「黑箱审查教材,箝制学生思想」。

郑家朗认为,这批课本不单在政治议题上有改动,更是避开对中国及香港不同政策的批判。他举例说,有教科书不再提及中国网民需要「翻墙」接触被禁网络资料,避开讨论中国「血汗工厂(即劳工权益不足)」的争议,在讨论环保议题也大幅度减少讨论中国空气污染问题。

他指出,新版课本以政府的措施等正面资料,取代原先带有批判的内容,但此科原本要求有平衡观点的角度,现在却只是一面倒的意见,内容要紧贴政权的主旋律,刻意掩盖批评。

「教育野」团体称呼正在製作网上资料库,整理新版教科书存在的教材问题,加入不同的观点作补充,组织呼吁学生使用旧版教科书,认为旧版教材各观点较为完整。

一些有份参与製作课本的作者及顾问亦表示不满。其中一本通识课本删去中国人食野味可能是2003年传染病萨斯(SARS,又称「非典」)的原因,有份为该书做顾问的香港大学理学院讲师麦嘉慧则同样表示这是政治审查,「令人遗憾但不意外」。

另外,明报教科书作者许骥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表示,亦不满教科书修改中国「上访」问题的讨论,书中原有一些内容写上「祝你不会由原告变被告」、「法院是受政治机构干预」,希望让学生思考中国「上访」及法律制度,但现在变成只有「中国推动阳光司法」和「两会是国家头等大事,不容出乱子,截访无可厚非」等内容。

许骥认为,官方把香港问题的责任推在教育身上,相信这波审查只是开始,香港言论自由的收紧正式与大陆同步,「如果中国在开历史倒车,香港一定会同步」。

香港「教协」表示,教育局对通识教科书内容的审裁,不少是针对资料及内容的政治取向,而淡化甚至扭曲了社会实况。「教协」举例说,部分教科书过往引述终审法院判辞,去解释「公民抗命」的意图及「雨伞运动」的起因,但因为「教学需要」而被删除,亦有教科书只保留香港新闻自由指数排名的数据,却删去排名下跌的原因,此举无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成因。「教协」认为这是「严苛的政治审查」,「窒碍了高中学生多角度了解及思考社会议题的学习机会」,令「教材出现更多揣摩上意自我审查的不良现象」。

「让师生亲眼目睹政府对教科书施以审查阉割,实在讽刺」,「教协」的声明写道。

而香港通识教育教师联会则指,通识教科书「部分改动的内容几乎并不必要,个别议题或内容亦以不明的原因删去」。联会称,局方未有公开修改或删除部分资料的原则,出版社亦只以「按教学需要,删除此项目」作解释,现时尚有不少学校自订校本教材,在欠缺公开和清晰的修订原则下,教师难以判断校本教材应如何修订。

联会声明说,「前线教师亦会忧虑,如没有因应教科书的修订而更新校本教材,会否被指专业不当?亦有可能基于不清晰的凖则作出自我审查,限制了教学资料的多元性,妨碍学生多角度思考。」

香港教育局发声明,称「教协」的言论「并不属实,令人极度遗憾」,并指教协将「专业谘询服务」指为「政治审查」,属「无中生有,搬弄是非,刻意抹黑」。

香港教育局发言人说,「一次性的专业谘询服务」是由去年的社会事件而引发,「随着社会事件不断升温,网络出现仇恨言论及怀疑欺凌个案,偏颇教材屡现,包括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学习材料,引起公众关注。社会人士忧虑教材的内容误导心智未成熟的学生,甚至散播仇恨和偏见。坊间更质疑,教育局是否对教科书的质素放任不管。教育局及出版社都收到不少投诉」,所以教育局改善这些教科书的质素,落实课程宗旨、目标和学习重点。

「出版商今次自愿接受专业谘询服务及优化教科书,旨在去芜存菁,务求资料正确、建基于事实及与时并进,条理清晰易明,同时避免夸张失实或误导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及正面的价值观,其努力及专业精神值得肯定,」发言人说,「教图(教协及各界)不应断章取义,作出无的放矢的批评,藉此引发片面和政治化的争议。」

立场倾建制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教联会)认为,过去一年社会事件显示学生法治意识薄弱,以往通识科教材「偏颇」和「具引导性」,影响学生学习,特别是教科书提及的「违法达义」、「公民抗命」、「三权分立」等概念,「有不符事实的说法」,误导和影响学生价值观,「理顺教材」是有需要,今次教育局建议书商如何修改通识教科书,展示了通识多元的一面,教师能稳妥参照教科书教授课程,建议当局考虑把检视机制恆常化。

今年5月,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明,教育不可以成为「无掩鸡笼」,会在今年内交代如何处理通识教育课,教育局之后宣布成立专责小组,在下半年就通识课程检讨提交报告。外界预期,港府会进一步修改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内容,但相信它仍然会是一门考大学的必修科。

浏览其他香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