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學課程計劃引入「國家安全」內容 再掀「洗腦」爭議
香港新闻

香港中小學課程計劃引入「國家安全」內容 再掀「洗腦」爭議

发表时间:

香港当局早前宣布一系列针对当地学校课程的改革建议,除了在不同科目加入有关「国家安全」的元素,也会大幅改变在香港示威浪潮后备受争议的通识科内容,增添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同时更改「通识科」的课程称谓。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周二(2月9日)再次指出,通识科自实施以来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需要作出改革。她又认为改革计划在立法会、教育人士之间都获得接受。

除了通识科改革,香港教育局早前也向当地学校发出指引,要求学校需要採取更严格的手段防止学生在校园内组织政治活动,而教师在讲课时加入个人意见属于不当行为。局方又宣布将会把关于「国家安全」的议题,加入各个科目当中,但不会独立成为一个科目。

改革后课程内容有关「国家安全」的部分,包括不少关于去年实施的香港《国安法》内容,例如要求小学生认识当中四项罪行的名称,包括分裂国家罪、恐怖袭击罪等,中学生就需要认识「国家安全」的不同领域,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

但这些改革建议在香港引起不少执行上和内容上的批评,其中这些改革内容要求小学生认识香港《国安法》中列举的罪行,香港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这部法例中涉及许多艰深的槪念,难以向小学生充分解释当中的内容。

教育局发出的改革建议文件强调「国家安全」事关重大,因此教师向学生讲解时不可以把它看待成一般争议议题处理,应向学生强调这「没有争辩或妥协的空间」。

文件除了关于「国家安全」的内容,还强调说改革后的课程包括认识中国国旗、国徽和国歌,以及万里长城等其他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学生也要学习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改革开放等。教育局的文件指出,所有这些新添加的元素会被融入在不同科目裏边,不会单独成为一科。

文件举例说,在地理科,会列明学生要从南海的例子认识中国领土及领海的範围,以及当中的海洋资源,「从而了解保障国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保障国土安全的方法」。 在生物科会要求学生从中国政府网站等「可靠的网站」搜集有关预防传染病的资料,令学生明白中国当局对人民健康的重视。

另外,香港2019年的示威浪潮中,不少中学生在校园内发起张贴文宣、拉人链等活动支持运动。当局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校要成立「国家安全教育小组」,定期就校方推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行内容提交报告,预计明年9月开始的学年实施。当局又要求,如果有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政治活动或宣传应该制止,必要时可以报警。

教育局对教师也有相关要求,指校方要确保教师接受「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提醒教师不可以向学生宣扬个人政治立场或煽动性言论,否则都会被视为违反专业操守。

在示威浪潮中成为焦点的通识科也面临改革,当局向学校发出问卷调查,建制新课程内容加入不少关于加强中国认同感的内容,例如删除原有课程中「反思自己多元身份」的字句,改为「认同(中国)国民身份」。「通识科」这个科目的名字也会换掉,但新名字暂时没有定案。

中国官方媒体和香港亲北京人士过去曾多次批评,认为许多2019年参加示威浪潮的香港学生都是因为通识科影响而上街抗议。一些亲北京人士也认为,许多教授通识科的老师在讲课中渗进个人意见,令学生对时事议题产生偏见。但香港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通识科只是鼓励学生自行分析,从多角度去看问题。

香港当局去年12月首次发出改革方案,至今推出具体建议。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说,他认为在香港学校推广认识中国、培养中国国民身分认同是学校的宗旨之一,又说将中国宪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宪制地位等内容包含在课程中是「应有之义」。

香港政府在公布这些建议时在新闻稿指出,去月实施的《香港国安法》中有条文指出这部法律的目的是要防範、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的活动,透过防範的工作减少制止和惩治的需要,而学校在这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但这些改革建议在香港引起不少执行上和内容上的批评。其中要求在小学课程中加入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罪行更引起当地教育界人士批评,指当中包含「颠覆」等艰深的字眼和槪念,很难向小学生解释清楚。

其中,属民主派的前立法会议员叶建源指出,罪名对小学生而言属抽象概念,而且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如何深入浅出教授反而成为教师的挑战。

类似的国民教育改革建制过去在香港引起不少争议,香港政府2012年曾经建议在学校推行「国民教育科」,目标是要加深香港学生对中国和国民身份的自豪感。但批评者留意到,当局建议的教学内容只着重中国政府与社会的正面,对负面消息往往只简短提及,被形容是「洗脑」学科。

香港社运人士黄之锋当时成立了学生组织「学民思潮」,组织一连串示威、絶食行动,时任特首梁振英最终宣布搁置计划。

浏览其他香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