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香港撤銷多數入境隔離檢疫豁免 穩住經濟還是幫倒忙?
香港新闻

新冠疫情:香港撤銷多數入境隔離檢疫豁免 穩住經濟還是幫倒忙?

发表时间:

在全球医疗专家对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病)防治政策应该坚持「清零」路线还是转向「与病毒共存」之际,香港特区正式宣布了撤销絶大多数外国入境人员豁免强制隔离检疫的措施。

新规定将从11月12日起生效,届时除了机组人员、货船船员和「须履行与政府相关运作的政府人员」外,均须事先取得特区政务司司长签发许可,方可自外国入境香港,而免除强制隔离检疫最多21天之苦。

特区政府官员与部分亲建制阵营政治人物支持堵截他们眼中的「防疫漏洞」,甚至提出防疫不应有「奴才心态」,怕开罪外国人。一些外国驻港商家与僱员开始考虑要否为此把在港办事处撤往入出境更为自由的地方,对外向的香港经济构成潜在隐患。

学者与评论人士向BBC中文分析说,港府的检疫措施与政治不无关係,并非出于纯粹的医疗防疫考量。

从2019年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案示威到2020年北京颁布《香港国安法》,香港营商环境是否仍然适合外资逗留已争论多时。如今新冠疫情隔离政策似乎成为了新的磨心。

「我认识一位欧洲人,在香港做生意,一年得出去见客两三次……每次都得用上一个月时间来隔离(抵达目的地与返回香港后)。对于他来说,香港又不是他的家,他没必要留在这裏,那么他去一个打了针就能自由进出的地方的话成本便小了,也能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讲师阮颖娴博士讲述着一位必须亲身视察客户问题并就地处理的朋友所遇到的困难。她向BBC中文记者指出,新检疫措施下,一些企业会考虑是否把地区业务重心从香港转移到其他入出境更容易的地方,以便员工公务外出和回乡探亲。

法新社也就港府的最新决定採访了六位为跨国企业驻港高级经理,这些希望保持低调的受访者都给出十分相近的说法。在香港工作了30年的澳大利亚银行僱员詹姆斯(James)说:「跟我聊过的人都说,他们预期在冬奥会甚至习近平当选连任之前,都不可能会鬆绑隔离检疫。」

詹姆斯所指的是2022年2月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和10月份举行的中共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十大)。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预料将在这次党大会中争取连任。詹姆斯观察到,朋友圈内开惜别会变得恆常化,香港国际学校学位候补名单突然缩短,都在说明外籍白领工人正持续撤出香港,「尤其是有家室的那些」。

在一家环球顾问公司工作的菲利普(Philippe)也向法新社道出另一个检疫措施让驻港外籍僱员谋求他去的原因:一家同业最近在伦敦召开地区主管大会,「谁都去了,就除了香港的那位没去」。

根据特区政府星期一(11月1日)的公布,将从外国入境检疫豁免名单上剔除的人员包括公司董事,参与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专家或国际组织人员,机组人员以外的航空公司管理人员,以及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行政、管控人员。

仅往返于香港与中国大陆、澳门与台湾之间的豁免类别也被大幅缩减,但普遍舆论认为,在针对香港居民返港的「回港易」与广东、澳门居民赴港「来港易」机制同时运行的前提下,许多被剔出豁免名单的入境人员实际上不会受到影响。

阮颖娴举例,从事私募基金和贸易的这类董事,在作出投资决定前有必要亲身考察投资对象,「我得去看看这盘生意到底行不行,它的机具行不行,再想想要不要买你这盘生意」,他们难以避免会考虑迁移。

收紧检疫豁免的消息已传闻多时。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周仍不愿透露细节,但她明确表示,特区政府首要目标是争取中国大陆早日恢复对香港通关。

林郑月娥上星期二(10月26日)说:「特区政府从来都非常重视能够尽快让香港居民免检疫回内地,因为已有一段很长时间未能免检疫回内地,为香港市民带来很多经济、民生,甚至家庭团聚等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努力从来都没有鬆懈。」

「我早前已跟大家通报,我们在疫情差不多完全受控、本地『清零』了一段相当长的日子后,就向中央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和建议,中央相关部门亦跟我们对接了一次,之后亦再回馈意见。就中央提出如何可以令香港的防疫工作跟内地较为一致,令两地通关比较容易处理,我们亦再次提交了意见,而这些意见是会落实执行的。」

林郑月娥的说法表明,香港特区将追随中国坚持「清零」的防疫政策,即使世上越来越多国家放弃「清零」,选择走「与病毒共存」策略。对防疫政策有研究的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副教授陈希博士向BBC中文指出:「在疫情下,香港与内地的往来是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目前世界各国开放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大多经历了一波大的感染潮。」

「考虑到中国大陆庞大的14亿人口基数、加速老龄化的广大风险人群、尚未达到疫苗注射的群体免疫、以及医疗能力和新冠救治的限制,大陆不会贸然与香港在清零之前就开展通关。否则即使是很小比例的感染及死亡也是大陆很难接受的。」

香港城市大学亚洲及国际学系助理教授张珺博士专门研究城市发展,包括其医疗资源。她对港府的最新决定存有疑问。

张珺透过电邮回答BBC中文记者说:「香港与大陆很多城市不一样。大陆许多城市正经历工业化,而香港已经是个后工业社会。香港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人、物和钱的流动;与大陆其它城市相比,香港的优势也在于流动的便利性。这不止是向大陆的流动,还有向世界其它地方的流动。」

「例如,对许多在香港工作的外国人来说,愿意留在香港工作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收入之外),也是因为可以相对便利地离开香港,回家或者渡假。而目前香港政府的防疫决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香港经济的特点。」

在港欧美商会近期持续就特区政府坚持追随中国大陆「清零」,拒絶放宽国际入出境检疫限制提出交涉,但不得要领。香港美国商会会长早泰娜(Tara Joseph)上月初甚至对媒体形容游说过程犹如「对牛弹琴」。

早泰娜本周对BBC商务新闻说,收紧隔离检疫豁免的新措施将对营商信心和外籍僱员的个人情绪带来广泛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冲击香港招贤纳才的能力,导致香港作为亚洲金融枢纽的能力日趋淡化。「我们的管道没了,这实在叫人担心。」

香港欧洲商会主席高飞(Frederik Gollob)虽然认为那些在中国大陆有投资的会员有望从陆港重新通关得益,但他也对BBC商务新闻说:「从国际商贸角度去看,这(收紧豁免)肯定不能提振在香港做生意的信心。」

更使外资商圈震撼的也许要数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上周给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公开信,期望港府能给「清零」政策订出清晰的退场策略,逐步放宽现行的隔离措施,并最终应考虑接受「与病毒共存」。ASIFMA拒絶了BBC商务新闻的採访邀请。这个组织囊括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和中金公司等中外大型投行为其会员。

高飞说:「我们从会员裏听到的声音得到了社群内最强的机构——银行——来和应,这对香港政府来说该是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香港《明报》引述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说,取消豁免检疫措施短期内未必会影响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要是日后新加坡、英国等採取「与病毒共存」策略的地方疫情受控,香港却继续维持严谨措施,约半年后在港外资或会离开。

不过,李兆波稍早前向BBC中文解释说,中国可能会从「清零」政策中受益,这既因为中国中产阶级数量比美国要多,国内市场巨大,也因为资金外流是北京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中国并不急于开放经济」。

香港大学的阮颖娴博士也认为,收紧防疫政策的具体影响尚待观望。她认为外资表达不满某程度上处于「出口术」(叫板)状态。

阮颖娴对BBC中文说:「他们说出来说明他们还是有所留恋,否则直接就走了。要是他们能预期你的政策会持续到他们做生意太不方便的地步,他们便会把生意转到别的地方去。要是你(政府)能告诉我再忍耐多久这事情就会解决,他们便能预期还要在这裏待多久。」

另一方面,外国驻港领馆等机构人员虽然在香港防疫紧急法令下被视为「须履行与政府相关运作的政府人员」,但新措施将强制所有在抵达香港前21天曾逗留海外地区的外国领馆及机构人员必须在检疫期内于指定检疫酒店接受隔离,不得家居隔离。总领事或以上职级的驻港代表则可採用家居自我隔离,期间不得离开隔离地点,也不得与公众接触。

香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星期一被追问北京驻港机构官员入出境为何无须隔离时说:「对于履行与政府相关运作的政府人士,我们有豁免机制,但领事人员方面的豁免,我们在过去发生过两宗个案确诊,亦曾发生过有关的豁免人士不遵守我们的条件,所以这方面要加强措施。」

这两例被特区政府矛头直指的病例是7月份一位沙特阿拉伯驻港领事的13岁女儿和11岁儿子,他们在入境第三天依照港方规定提交检测病毒样本,结果呈阳性。在旧有规定下,他们应当接受家居隔离,但却被查出在确诊前私自外出到访旅游景点。

按照香港《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规定,像这样的行为若被法庭裁定「违反医学监察通知书条件」罪有罪,可处罚款5000港元(643美元;4111元人民币)及监禁六个月。从刑事犯罪角度来说,这对姐弟是否享有外交豁免权不得而知,但香港仍奉行英式普通法,普通法下14岁以下儿童被假定为「无犯罪能力」,难以起诉。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叶刘淑仪本周评论收紧豁免决定时也提到了沙特驻港领馆案例,并称香港执行防疫政策不应有「奴才心态」,担心得罪外国人,或在外事上给人留下坏印象。

早在新冠疫情开端,民族主义就成了讨论重点之一。总部设于华盛顿的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曾警告不要趁机发表「有意或无意地鼓动仇恨犯罪、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反华或反亚裔言论,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仇外言论等。

香港城市大学的张珺博士对BBC中文评论说:「先不说这是不是民族主义问题,还是个别官员趁机积累政治资本。防疫政策不是得罪外国人或外交事务有坏印象的问题,而是本地的民生问题。香港的经济结构,包括它在整个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都决定了它不能只向北望,还要向世界不同的地方保持开放。」

「防疫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是有关市民身心的公共健康问题,也是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把检疫决策简单地归结成『奴才心态』,是对防疫的複杂性缺乏必要的理解。」

资深中国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林郑月娥政府的行动明显是以北京为依归,下级政府听从上级政府是现实问题,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是过龙加码的」,「人家必然把源头溯源于北京」。

香港行政长官将于2022年3月改选。刘锐绍向BBC中文说:「林郑近来的许多言行给人的感觉是要竞选连任,同样地在建制内有不少人是不想她连任……她的防疫措施也受到建制派的广泛批评,而要是建制派形容她是『奴才思维』,建制派其实是会得分的。」

刘锐绍认为,在这背景下,叶刘淑仪的言论反而是务实的批评,「奴才思维」所指的是把北京的政策矫枉过正。而在中国大陆经济同时具备「内循环」和「外循环」下,只有「外循环」的香港选择紧跟「清零」,是「方向性错误」,「这是对香港最大的伤害」。

耶鲁大学的陈希博士把「清零」视为一个「过渡阶段」,但受着冬季来临,北京冬奥会临近,变种病毒出现等因素,「不确定性仍然很大,过渡阶段也可能很长」。

陈希博士对BBC中文说:「当然,这个过渡阶段和接轨在大陆与香港都完成,具备足够的免疫力、治疗能力,达到社会公众心理广泛接受之后,最终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接轨也是必然的。我们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浏览其他香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