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23觀察:國安法紅線下的下架書、敏感書與新主流
香港新闻

香港書展2023觀察:國安法紅線下的下架書、敏感書與新主流

发表时间:

香港书展7月25日落下帷幕,一年一度酷暑下的大型活动,让湾仔会展再度热闹起来。

今届是疫情通关后的首次,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表示,一连七天展期有近百万人入场,其中一成是旅客。

记者分别于平日下午和周末晚上进场,感觉人潮都不及疫情前,倒是家长忙于为子女购书、学生趁暑假结伴同行等情境,回复到昔日的画面。

「气氛好像没那么热烈,但整体上和以前没有太大分别,主要的摊位还是那些。」今年21岁、不愿具名的读者E小姐告诉BBC中文。

「不过都是表面上吧,所有人都知道裏面已经变质,大家只是被迫如常,有种伤感。」

E小姐是主修历史的大三学生,每年都逛书展,较留意文史哲和艺术书籍。她说以前书展有许多关于香港民主发展和中国历史的作品,最深刻有一年买过前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在狱中撰写的《狱文字》,这类书籍已几近绝迹。

「以前周围都是,你经过就看到,买也不会怕。现在是根本找不到,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如果少了人去发行,少了渠道买,就越来越少人会留意这些东西,我自己也比以前少留意了政治。是很可惜,但也没办法。」

国安法实施三年以来,有读者认为香港书展越趋「和谐」。

年年逛书展的50岁读者黄女士表示感受到明显变化,她说以前一进场就会看到政治讽刺漫画,如今不复存在。

「其实那些书也不是反你(政府),只不过是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事,大家拿来骂一下、笑一下、鬆弛一下。现在这类书没有了,对读者来说选择少了。」

她说今年来书展,主要是好奇「还有什么可以买」,看到少数「敏感书」,包括前立法会议员吴霭仪的散文作品,就二话不说买下。

「买到多少就买多少,买回家珍藏。有些东西以前理所当然,到没有了就想有。」

「下架书」成为今年书展的焦点。

近月,港府康文署辖下的香港公共图书馆以「清理违法或国安」书籍为由,下架数以百计馆藏,主要是政治类和历史书籍,但也有民主派人士的非政治着作,包括游记、爱情小说和文学评论。另有报道指,教育局官员巡视学校图书馆时表示,作家鲁迅的着作「鼓励学生上街」,因此应该下架。

在此政治气氛下,贸易发展局于今届书展记者会强调,不会预先审查书籍,亦无「禁书清单」,只要符合香港法律均能展出。

记者在书展现场所见,只有极少数书商出售图书馆的下架书。小型出版社「蓝蓝的天」是最高调的一家,在当眼处摆卖吴霭仪多部散文集如《剑桥归路》、《赏心乐事》、《整饼集》等,以及资深传媒人区家麟的三本游记《潮池》、《他他巴》和《乱流》,甚至邀请区本人到场签书。

「区家麟有两本书是十几年前出版,为什么十几年后突然间说有问题呢?我只是在做一直在做的事,没有改变过做法。」蓝蓝的天出版社总编辑伍自祯对BBC中文说。

他强调,图书馆下架不等于相关书籍违法,促请政府尽快公布审查结果,把没问题的书籍重新上架,又认为书商不应过度自我审查,他在书展售卖下架书并无收到任何警告。

「我们明知道头顶有把刀,不会硬要超越那条线、搞对抗,但也不要自己把红线拉到地面那么低,令(出版)空间越来越收窄。」

另一家出版社「CUP媒体」也展出数十本吴霭仪书籍,主要是分析金庸小说的文学评论。

「这些题材不敏感吧,加上不是我们自家出版的,是寄卖,我看其他书商卖都没事,那应该没问题吧。」负责人陶培康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说。

但记者观察到,有关书籍是摆放在摊位内侧的一小格书柜,若非仔细寻找,一般读者很难察觉到。陶培康承认这是刻意的安排:「我不敢太张扬地摆出来,始终不清楚红线在哪。」

他透露,其出版社另有十多本书籍早前遭公共图书馆下架,在这次书展均无出售。 「有部分只是讲爱情,我觉得完全是无辜,但谁知道他的凖则呢?贸发局说没有审查,但如果有人投诉,会否秋后算账?」

去年,「有种文化」、「山道文化」及「蜂鸟出版」三家书商遭贸发局拒绝参展申请,局方指不评论个别事件,惟外界猜测是因为出版过「反送中」运动书籍或曾遭投诉涉违国安法。

「很多书现在不能卖,当然会影响我们的财政收入,但为了保存公司,为了明年还能参展,都只能够自我审查和尽量低调。」陶培康说。

在模糊的国安法红线下,不少香港的出版社都要「去政治化」,不再触碰敏感题材,转为出版本土文化书籍。

陶培康表示,其公司今年最畅销的自家出版书籍分别是饮食散文《味缘香港》和绘本《香港巨大化动物vol.1》,两本的主题都是香港文化。

「同类作品如果十年前出,肯定没那么好卖。是现在这个社会气氛下,香港人有种很强烈想要缅怀、保育本土文化的心态,所以这两年最有市场都是这类书。」

读者麦先生就在独立书店参展商「界限书店」的摊位,一口气购入三本香港文化书籍,关于香港城市散步路线、老建筑与霓虹灯,以及香港地标的插画。他说几年没来书展,今年很明显到处都是这类型书籍。

「我觉得是因为香港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东西正在或已经消失,有一种集体的情绪是随时要和香港说再见。」他对BBC中文说。

「即使我不是要移民,也有这种感觉,所以很想留住一些东西,用相片、文字去纪录这个城市。」

香港书展的变化,也体现在空间编排上。

今年读者一进场馆,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行的「内地出版」专区,展示大量「政治正确」书籍,包括今年首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 版)》及习近平近年的「足迹」系列图书繁体版。

资深读者黄女士表示,进场时吓了一跳,「以前不会那么红那么左,觉得很可怕」。大学生邹同学就质疑「这些书可以卖多少本」。

24岁读者锺先生经过该区时拿出手机拍影片打卡,他说印象中内地书籍「以前只会在一个角落」,认为今年特别抢眼。 「他有自由放在这裏卖,但这些都是政治宣传,真正想了解中国的人不会看。」

内地游客刘小姐受访时,则一脸疑惑地问:「一直都这样的吗?我没想到一进来就看到这些政治性的书。」

她在深圳任职小学语文老师,今年首次到访香港书展,主要想感受不一样的閲读气氛。她说习近平书籍之多让她大感意外,「能感受到内地对香港的作用力,政治对这裏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除了内地专区,今届场内的中央区域也设有多个展览摊位,例如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驻港机构亚洲旅游交流中心推广「文化丝路之旅」,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成立的团结香港基金,也在展位推广「一带一路」国策。

「国安法下,书展少了某类书和某些书商,大会就用另一些东西填补位置。」读者麦先生道出他的观察。

参展多年的出版人陶培康则认为,现在卖书的越来越少,用作展览用途的越来越多。「这样下去,读者越来越觉得没东西好看,未来几年都很难回复到以前年年破百万人入场的规模,书展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浏览其他香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