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去世:再見「事頭婆」,一個時代的終結——兩位香港市民記憶中的港英年代
香港新闻

英國女王去世:再見「事頭婆」,一個時代的終結——兩位香港市民記憶中的港英年代

发表时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上周辞世,牵起了不少香港市民对殖民时期的「事头婆」(港式俗语,对老闆娘的称呼)的怀念之情,他们形容这是划时代的终结,也勾起他们对九七回归前生活的回忆与缅怀。 BBC中文访问两名五十年代出生的港人,细说他们对这位「事头婆」的不捨之情。

英国殖民香港从1842年清政府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正式开始,到1997年主权移交。自1952年登基至1997 年,伊丽莎白二世当了香港人的「事头婆」45个年头,这45年佔了整个殖民时期的近三分之一。年长一代,尤其在战后出生的港人,成长岁月满布女王身影。她离世后,悼念信息在社交媒体洗版;连日来,大批市民前往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门外,献花哀悼,也为一个时代终结划上句号。

黎爱薇生于女王登基那一年。今年英女王庆祝登基七十载,她也庆祝七十岁生日。去年成为祖母,这位土生土长、受殖民地教育、喜欢听乐队Beatles 披头四(披头士)的时尚「嫲嫲」,自言絶不「恋殖」,只是成长当中多少受到英国文化的薰陶。女王衣着打扮优雅荘重,也启迪她对优雅服饰的追求。疫情下女王每天佩戴口罩的颜色与当天衣服颜色一致,她也受启发,每天乐孜孜地戴上与衣服同样颜色的口罩。

伊丽莎白二世于1975及1986 年两度访港的情景,相隔几十年,对黎爱薇来说,依然历历在目⋯⋯

1975年她当上辅警(香港辅助警察队),驻守旺角,女王访港期间她被派驻九龙亚皆老街,当载着女王及菲腊亲王(菲利普亲王)的开蓬车驶过,她幸运地近距离目睹二人风采;1986年,她已经离开辅警工作,在电视上看到身位大英帝国的女王,毫无架子在香港街上行走,态度非常亲民,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黎对BBC中文表示,作为一个母亲及祖母,伊丽沙白女王这么多年,历尽王室风雨飘摇,她仍然不愠不火,强势地把持皇室的威严;她还维护子女的尊严,接纳及包容他们种种负面的报导。黎坦言为她感到难过,感受她承受许多的指责及冷言冷语。

看到女王离世的消息那一刻,黎爱薇感到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坦言没有特别伤感,因为人终归要离去,反而欣赏她作为一个君主,一生奉献给国民,尽忠职守坚持至最后一刻,在逝世前两天仍然谨守岗位,任命首相卓慧思(特拉斯,Liz Truss);在位70年,坚毅不屈,「到底是她成就了君主立宪,还是君主立宪成就了她?」

资深出版人、广东话研究专家彭志铭接受BBC中文访问时,坦言对伊丽沙白二世的离世感到难过,讚扬女王优雅高贵,以及她予港人很亲民的出色公关形象。 「絶少一个国家君主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讚颂,对内她可以凝聚民心、对外维持国家形象。」

殖民地时代香港人称伊丽沙白二世为「事头婆」。彭志铭指出,这是广东话俗语,亲民贴地。

他解释,「事头」原是指一个商店、机构的老闆、或者一个家庭的主人翁的意思,如果是一个贵族的最高领袖,也称作事头,中文「事头」是每一家的领导,广东人把「事头」的太太称为「事头婆」。女王是女性,自动加了一个「婆」字。旧时代香港,事头与伙计一起同桌吃饭,是伙计们生活中最密切的人之一,不只是上司与下属的关係,更像一家人般亲切。最初,只有公务员以及纪律部队会暱称女王为「事头婆」,后来,这渐变成大街小巷升斗市民对女王的暱称。

彭志铭说,港人对英女王在1975年及1986年两度访港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依然难忘。他告诉BBC中文,这10几年正是香港起步发展最好的年代。1975年她第一次访港的时候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这一年,彭志铭中学毕业,刚踏入社会工作;当时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反差很大,不少港人接济国内同胞;女王形象高贵、优雅、亲民,特别惹人好感。彭依然有清晰记忆,当时英女王所到之处,皆万人空巷;而且她是第一位在殖民时代访港的英国君主,是世界瞩目的盛事。第二次访问在1986年,是《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两年之后,她的到访有稳定军心的作用。她有非常强的软实力,两度访港表现亲民、和善高贵,因此令香港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网络上有关香港royalist(保皇派)的讨论之声,彭志铭认为,到领馆致哀的群众,不一定有政治意识,也不一定代表「保皇派」的政治举动。他认为,大部分香港人对英女王的悼念,多是向一位值得尊敬、曾建设香港和给与香港人幸福的已故「事头婆」致敬而已。香港人前往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门外,献花哀悼,并不代表就是「恋殖」或喜爱殖民地的统治及思想,而是「怀念昔日的香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浏览其他香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