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献花致意,甚至在酷暑下排队三、四小时签吊唁册。BBC中文网在现场访问老中青三代,不同世代对英女王和港英殖民时代有不同记忆,有市民直言「恋殖」是国安法下的「另类政治表态」。
周一(9月12日)香港中秋节补假,大批市民身穿黑衣、手拿鲜花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排队,人龙排到香港公园水池,不少人排了近四小时才能进入馆内签字。现场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家长带同年幼子女到场。现场气氛平静肃穆,曾一度出现警车,但没有警察巡逻。
有市民自製花牌,印上罗大佑名曲《皇后大道东》歌词「这个漂亮朋友,道别亦漂亮」、「事头婆(老闆娘)!多谢您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主怀安息 ,万古流芳」等字句,有人在花束旁放置蜡烛、英国童书角色「柏灵顿熊」及「港英旗」等,也有人用手机播放英国国歌《天佑女王》。
不少排队人士是40到60年代初出生的长者。60多岁的李先生手拿菊花排队,他尴尬表示这是平生第一次买花,「以前追女仔都没买过花」。他形容英女王是「恩人」,殖民地政府让香港经济蓬勃,社会自由开放,「骂英女王、骂警察,讲什么都可以,不会家长式管治」。
78岁的黄女士也专程到太子花墟买了一束新鲜黄玫瑰献给女王,她忆述小时候每年女王诞辰日都很开心,会收到杯子和食物,长大后自己在工厂打工,子女享受免费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她哽咽说对此「一辈子都很感恩」。
她说记得英女王访港的新闻,形容她高贵大方、优雅亲民,「不会看不起穷人,去屋邨探居民不会围着一堆保镳,去街市会和卖菜佬握手,不会嫌髒、嫌有菌,与现在的领导人分别很大。」
75岁冯女士则表示,在女王传出身体抱恙当晚彻夜难眠,得悉她逝世后忍不住哭,隔天就到领事馆献花悼念。她流泪对BBC说:「不可能对她没感情,怎么可能统治了156年,对自己的(前)宗主国、对女王无动于衷,那是冷血的。」
港府近日修改教材称自1842年以来,英国在香港所实施的是「殖民管治」,并没拥有香港的主权,因此香港不是「殖民地」。但冯女士表示,小时候去哪裏都有女王的身影,学校、警署、钞票上都有女王肖像,电视凌晨「收台」(播完全日节目后)也会播放《天佑女王》,「她领导香港是无可置疑的」。
她批评,女王逝世后港府建筑物没有下半旗致哀,是对前宗主国「忘恩负义」,指现在的政府官员很多都是英国训练出来的,「很失礼人」。
她指英治年代港人丰衣足食,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制度,也有完整的法治,让全世界都来香港投资。「我们没有受到共产党的迫害,大陆发生『大饑荒』和武斗,香港完全是很和平的过了这段日子。」
她强调怀念是自然地发自内心的,「恋殖无罪」。「我恋殖又如何?英国对我们好,我们不应该恋殖吗?难道我们恋共产党?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何恋殖?为何我怀念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个政府?这是谁的错?」
就在大排长龙隔天,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中联办)旗下《大公报》刊出评论文章指「极少部分人」至今仍然存在「恋殖心态」值得关注,强调「去殖民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文章又斥「反中乱港分子以及反华媒体是在进行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编造港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美好回忆」,藉此攻击国安法实施后的香港特区新局面。
除了老一辈,领事馆外也有许多中年人,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香港最繁荣的九十年代长大,不少人表示计划移民。
40多岁的梁小姐表示,英女王是「精神领袖、国民祖母」,也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英治时代每年都留意其圣诞文诰,钞票都有女王头。「是『唔啦更』(没有关係),但就是有种解释不到的感情,好像我祖母一样,我见她多还比见自己的祖母多。」
她说1997年主权移交时已经有失落感,现在香港风光不再,加上英女王逝世,更感失落,「很想快点走,在考虑移民」。对于外界批评英国王室代表殖民和侵略,她指看电视剧《王冠》就知道很多决定不是女王能够控制,而且相比港英时期的不平等,「现在回归中国又如何?我们变得更自由,还是更不自由?更开心,还是更不开心?大家心裏有数」。
陈氏夫妇带着11岁和8岁的子女来,他说两代人都在伊利沙伯医院出生,对女王逝世感到更「贴身」。该医院为香港九龙的龙头医院,1958年由王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主持奠基,1963年落成后以英女王命名。
陈先生说香港由渔村变成现在的繁荣都市,「没有英国就没有香港」,又形容女王是值得尊重的人。「任何值得尊重的人都会来鞠躬,不要动辄说『勾结外国势力』,却不反省自己有什么行为令我们香港人这么不开心。」
一名父亲也带同7个月大的女儿到场,披上英国国旗拍照留念,他对BBC说:「女儿没那么幸运,不能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帮她拍照,让她长大后知道自己有几个月跟女王在世时重叠过。」他说等女儿学会广东话,就会带她移民。
该名父亲讚扬英女王有气度和幽默感,「某些人失去幽默感,形象就很差 」。对于英国的侵略史,他认为英国政府没有逃避、美化或窜改历史,又指认同女王的价值观,「她很just(公道),做人最紧要公道」。
40多岁的李小姐与21岁的女儿一同排队致意,她眼泛泪光向BBC表示,女王逝世让她非常感触。「其实不关我们事,但今昔对比太大了,以前很稳定、很自由、有法治,现在我们曾经拥有的都已经失去,身边很多人移民,香港还剩下多少香港人?」
她表示一家人也计划移民英国,又指香港《国安法》和防疫限聚令下,港人已没有表达空间,因此更珍惜可以聚集的机会。「你看到大家香港人,这么热排队,都是有同一理念的人,尽在不言中。」
48岁的谢先生也认为此际悼念女王是「另类政治表达」,他带同女王最爱的哥基犬一同致意,并在狗带上夹上英国国旗,他笑言「平时这样插旗一定有警察来搞你,随时用《国安法》告你『叛国』,但今日可以大条道理」。
他引用《阿信的故事》主题曲歌词「谁会珍惜,当你还拥有」表示,当下的不安感更加对比出英治年代「有多么幸福」,又指市民大排长龙让他感到意外,「庆回归又不见这么多人自发来」,反映英女王在传统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殖民时代记忆不能磨灭,「洗不到脑的」。
至于1997年主权移交后出生的年轻港人,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殖民管治,在场者较多从历史和国际关係的角度看英女王。
24岁的Sam(山姆)和朋友一起到场,他本身是圣公会教徒,很尊敬作为教会最高领袖的女王,加上在英国的大学法律系毕业,认为女王一生安于岗位,没有干预民主和社会,这让他更认同君主制下的普通法。
15岁的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独自到领事馆排队致意,他就读国际学校,五六年前曾到英国旅游,在白金汉宫外近距离看过女王一面,「一看就知道她好好人」。他讚扬英女王勤于慈善工作,每逢发生大灾难都会写亲笔信传达祝福,认为她离世后世界失去了一个典範,感到非常惋惜。
同样是独自排队的16岁中学生Jensen(詹森)也从历史了解到女王的事蹟,「我真的非常之爱女王,怀着哀伤的心情纪念英国在位最长的君主」。他最深刻是英女王对动物的爱护,认为「管理者做的事已经可以代表整个国家」,并称对英国很有好感,计划将来赴英升学。
21岁黄小姐与母亲一同到场吊唁,她也说即将随父母移民英国,英女王逝世「现在可能不关自己事,但之后我就是英国人了」。她表示,自己没有经历过英治年代,但仍感谢英国在1997年之前那么照料香港,让港人享受法治和自由,「可惜现在已经消失得七七八八」。
几位年轻人都表示,担心香港殖民地历史失传。法律学生山姆说,其祖母经常忆述当年游泳来香港,「入境处的人跟她说我们『事头婆』(老闆娘)也是女人,在香港会照顾你的」,这些故事将来靠家族流传下去。
克里斯托弗则说课余会研究60到90年代的香港史,听经典广东歌,收集旧钞票并到处寻找旧路牌拍照,他认为目前到处都还保留着港英时代的色彩,「但有慢慢失传的感觉,加上很多香港人移民了,留下来的人因为国安法而不敢发表对殖民地的意见,觉得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