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其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儘管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为题,但他将维护国安政策放在首位,确认将在2024年内完成备受争议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
李家超星期三(10月25日)发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演辞,开首警告防範反华外部势力「继续插手干预香港事务」,重申要警惕「软对抗」,同时提出多项政策,配合在港实施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在星期二(24日)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
李家超也继续推销其「抢企业,抢人才」策略,并首次确认传闻已久的新版投资移民「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将以3000万港元(383万美元;2804万元人民币;1.24亿元新台币)为门槛。
但多名学者对BBC中文评论说,国安政策与吸引投资之间将产生一定矛盾,对境外人才的吸引力也将在某程度上受到折损。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说:「这就是现在香港政府碰到的难题:一方面认为要对北京有所交代,就需要强打『国安牌』,但这同时也会使在香港的外商和外籍人士感到不安,然后促使他们离开。中国大陆目前也处身在相同的环境裏。」
与去年一样,李家超在报告开首再次宣扬中国《香港国安法》的颁布让香港「正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然而,现时地缘政治複杂,有些国家因自身利益,刻意针对中国,阻碍『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外部势力继续插手干预香港事务。」
李家超并未点名是哪些国家,但他引述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今年4月在香港发表的演说称,「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
李家超说:「我们要防範那些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假借社会议题作幌子,企图挑起矛盾、扭曲事实、造谣生事,或者利用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说法挑动市民对特区政府甚至中央的不满,企图挑战中央和特区管治的『软对抗』行为。」
他说,根据《香港国安法》要求尽早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国安立法的规定,特区政府「正全力研究有效立法方案」,将于2024年内完成立法。但李家超未有交代更具体的立法时间表。
对此,在立法会中佔绝大多数的建制派,支持港府进一步明确「23条」立法时间。曾在2003年以特区保安局局长身份推销国安立法的新民党主席兼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说:「我们其实拖欠中央很久,所以我很高兴听到行政长官说会在明年内完成,相信我们每一位都全力支持。」
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冼卓岚则代表该党评论说,特区政府须向市民解释「23条」与中国《香港国安法》之间的分别,方可推进立法工作。
香港《基本法》第23条规定,特区应自行立法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禁止七类危害国安的行为。
2020年实施的《香港国安法》涵盖了「23条」当中的两宗罪,未涵盖的五宗罪包括:叛国、煽动叛乱、窃取国家机密、外国政治团体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本地政治团体与外国政治组织联繫。
除了23条,李家超政府也将立法针对能源、通讯、交通运输、金融机构等方面,「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保护」。
李家超也说,将成立专责小组协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推动国民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对接」。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刚通过的《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採取措施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增强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的爱国精神,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在此纲目下,香港将兴建两家分别介绍中国国家发展和成就,以及中国二次大战抗战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在小学开设「人文科」以加强香港儿童学习中国国情,并对学校实施「国民教育重点视学」。
此外,李家超称将加强培训公务员,「让公务员在複杂的国际形势下,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将根据北京所订定的「爱国者治港」原则,修订规範公务员纪律的《公务员守则》。
资深中国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对BBC中文分析说,自2019年「反送中」示威以来,香港施政「政治先行」格局既成,因此李家超如此布置其施政报告属预期之中。
刘锐绍说:「从北京的角度来讲,所谓『由乱到治』是永远的……他们心裏面仍然紧张,经常有着『外国忘我之心不死』的梦魇,斗争意念很难改变。」
「你(中国经济)在上升,人家在经济上跟你竞争,但在北京的意识中,他们认为这是政治斗争。」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讲师阮颖娴博士也认为,这份施政报告「先国安,后经济」的布局符合预期,但强调国安与强调经济之间有矛盾之处。
阮颖娴对BBC中文记者说:「政府坚持,如果社会不稳定,便不能好好发展经济,但商界其实不断告诉政府,他们整日对外宣扬保安事务,让外人没有意欲投资香港。」
「但国安现在是香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有其经济代价,都必须要做。」
「中国大陆的外来投资额仍在增加,但增幅放缓,这牵涉此前有外资谘询公司像香港《苹果日报》般遭执法部门搜查,让外籍员工却步。因此香港完成『23条』立法后,相信也会遇到类似情况。」
在政治安全以外,香港近期接连遭遇强烈颱风和暴雨,并刷新自1884年香港天文台成立以来的最严重暴雨纪录。李家超也提出因应全球气候变化而强化香港整体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包括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粤港澳大湾区」构想下,建立「一个互联互助的大湾区应急机制」。
李家超称,他也要求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全面研究如何落实维持恶劣天气下股市交易的安排。
香港「移民潮」持续一段时间后,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23年中香港人口止跌回升,但同时生育率再创新低,2022年全年生育率同比跌2%至3.25万名婴儿,女性人均生育率跌至0.7个婴儿。自2019年示威以来的人口问题仍存忧虑。
李家超称,在他去年提出的「抢企业,抢人才」策略下,已有6万人在各项引进人才政策下抵达香港;30家重点企业正计划落户香港或在港扩充业务,涉及约300亿港元新投资额,预计提供约1万个就业岗位。
李家超宣布了进一步「抢人才」政策,包括即日开放越南公民赴港人才签证政策,又首次宣布新版本「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门槛将定于3000万港元,同时将试行面向相等于中国大陆高职、高专等级的职专院校,让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求职的计划。
针对低生育率问题,李家超宣布对即日起在港出生的婴儿,只要父母至少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即奖励每名婴儿2万港元(相当于约2557美元),又允许新生儿家庭加快获得编配公营房屋。
他同时宣布为金融与房地产投机市场「减辣」:预计11月底立法将股票印花税率从0.13%下调至0.1%;住宅物业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税率即时减半,从15%降至7.5%。
新加坡学者庄嘉颖博士认为,这些振兴经济政策力度仍然不足,「他没有改变基础社会环境,让投资者或者外商觉得更有保障」。
「他或许说希望港人提升生育,可是整个气候让人感觉比较不安,因此这些措施效力会有限。」
港大学者阮颖娴也质疑,鼓励生育政策的成效会否只达到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效。她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与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曾经有过的「贫穷使人短视」的辩论说,李家超的这项政策可能只会吸引到「短视」者生育。
阮颖娴说:「许多外国的研究显示,它们『派钱』派得更『狠』,但还是很难鼓励民众生育,毕竟生育不是去一趟旅行便完,而是一辈子,或者起码(养育)20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