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年,在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抢企业,抢人才」的背景下,特区政府重提推动投资移民。
儘管只是公布了名目,已足够引起中文互联网上的热烈讨论。自2月份财政预算案明确将重推「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来,中国社交媒体上的文章、视频多如雨后春笋。
这一策略的背景主要是应对劳动人口流失和新冠疫情后振兴经济的需要。然而,香港重提投资移民与引进人才的直接关係有多大,能引进到怎么样的人才,讨论才刚刚开始。
全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香港投资移民计划是在2003年10月,于行政长官董建华任内推出,当时是基于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的《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报告书》中提出要吸纳高素质移民。但到了2015年1月,行政长官梁振英宣布暂停计划,此后一直没有重启。
2022年10月,现任特首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抢企业,抢人才」策略。2023年2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政府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推出新版「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美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谘询企业美世(Mercer)香港财富业务主管陈慧盈对BBC中文评论说:「政府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意愿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说明香港特区锐意扩展其人才库,推动高技术领域就业。」
「表明政府承认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还有对解决问题的承担。」
同样来自美国的万宝盛华(ManpowerGroup)大中华高级副总裁徐玉珊也对BBC中文指出:「香港政府事隔8年重新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相信有一定的吸引力。」
3月,特区政府发表《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再次将新版投资移民计划列为相关政策。这结果成为了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上的「重磅消息」。从微信、到小红书来自移民中介、保险、财经类博主的文章、视频不断涌现,「香港投资移民即将重启」呼声响彻云霄,「4月1日」更成了一个指标。
但结果,4月1日除了是西方的愚人节之外,特区政府没有任何公布。
但香港内部也有不少人催促特区政府尽快公布政策细节。例如在家族办公室政策宣言发表后,直属中国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的《大公报》便引述万方家族办公室集团首席执行官关志敏说,期望该计划的推出能提升香港作为家族办公室枢纽的吸引力,希望政府尽快公布实施细节。
4月26日,特区立法会辩论财政预算案,选举委员会组别议员,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周文港博士促请政府及早公布细节之余,还建议政府开闢正规渠道让大陆居民投资移民香港,其中理由包括大陆拥有1亿元人民币或以上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已达11.6万户,这一数据来自3月上旬发表的2022年《胡润财富报告》。
立法会辩论继续之际,隶属知名房地产中介集团的美联移民顾问公司高级策略总监郑天殷指出,新加坡将外国公民购置房产的额外印花税率翻倍至60%,呼吁香港特区政府尽快推出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借此加快及加大「抢人才」的速度与力度,充实香港「人财库」。
BBC中文曾邀请郑天殷阐述其理念,但她以正在公干为由婉拒。
香港重启投资移民成为热话的现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体现:香港民间研究组织「本土研究社」4月上旬发表调研报告称,截至2023年4月初的六个月内,香港新注册成立的移民相关公司显着增加,且在3月香港迈向新冠疫后社会全面恢复正常之际单月新增35家,是2022年10月的将近六倍。
本土研究社认为,中国大陆「润学潮」(移民学风潮)与香港移民潮已持续一段时间,「但从市场及新公司注册最新情况来看,业界似乎非常看好『润』的前景,蜂拥成立移民业务新公司,未来移民潮及『润』学潮似乎有增无减。」
大约两年前香港再次爆发移民潮以来,不同行业流失率增加的消息相继传出。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承认,香港劳动人口在过去两年流失约14万。
到了2023年5月初,一组更新的数字出现在世人眼前:特区税务局局长谭大鹏在介绍个人报税工作时透露,当局预计2022至2023财政年度合共发出273万份个人报税表,而2021至2022财年发出了287万份,2020至2021财年则发出了297万份。换言之,过去两个财政年度,香港少发了24万份个人报税表。
谭大鹏还说,2022至2023财年有5.61万例离境清税申请,此前一个财年则是5.65万例。这裏合共是11.26万例。
但税务局官员们不承认这是劳动人口流失的结果。他们解释,少发报税表可以是市民收入减少或受惠于新税务政策;离境清税申请人可以是外来工作人士派遣任期结束离境等。
不过,万宝盛华3月中旬发表新一年度《僱佣前景调查》时便已指出,85%香港僱主面对人才短缺问题,达17年高位,是全球情况数一数二严重地区。
如果投资移民计划有助于引进人才,那么富豪数目减少大概可以视为人才流失的另一佐证:国际投资移民公司亨利(Henley & Partners)于4月发表的《 2023年世界最富裕城市报告》指出,香港2022年至少拥有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富豪数目为12.95万人,按年减少27%。
北京似乎也在对此发出信号。香港特区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5月10日拜会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后主动对香港记者说,夏提醒香港「一定要……做好充分沟通,妥善处理好人力不足方面的挑战」。
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回答BBC中文查询时说,重启投资移民计划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人才库及吸引更多新资金落户香港」。
投资移民把资金带进来,但「财」跟「才」能否画上等号?
美世香港的陈慧盈分析说,凭着经济多元,其社会面貌,加上容易以英语营商,便已经将香港置身于世界各地高技术人才理想工作与居住地的榜单上。
陈慧盈对BBC中文说:「用来吸引海外人才的基础建设也已完备,加上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投资移民计划,香港特区将能进一步在寻求推进事业的国际专业人士之间引起兴趣。」
而从2015年被叫停的旧版计划来看,此类划最能吸引的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入境事务处向BBC中文提供的数字显示,从2010年至2015年停止接受申请为止,全球共有34759人申请「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其中33013人是「中国籍而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士」,佔比95%。这裏并未计算配偶、子女等「受养人」数字。
而从2003年旧版计划开始至2015年计划叫停,入境处共接获44653起申请,其中35458获批。入境处未能提供2010年以前申请人国籍明细数字,也并未提供获批申请人的国籍明细。
中国大陆居民成为香港投资移民主要来源的现象,在立法会辩论中被周文港博士形容为「荒谬」,尤其当来自其它国家的申请人实际上也可能是已取得外国公民身份的「华人华侨」。而据《香港经济日报》引述特区政府消息人士称,为免犯下「鼓励走资」的「政治不正确」错误,新版投资移民计划也不可能允许中国大陆居民直接参与。
万宝盛华的徐玉珊说:「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本港的经济自由度在国际排更是名位列前茅,加上低税率及税制简单等,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内地人到港发展。加上香港为国际金融枢纽,多年来汇聚国际专业人才,能为来港发展的投资人士提供专业意见及优质服务,有利业务拓展。」
「此外,香港教育制度优良,除为香港学生提供15年免费教育,亦可选择报读不同国际课程,更拥有五所全球百大大学,对内地高端家庭有一定吸引力。」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博士(Dr Alicia Garcia Herrero)认为,香港新版投资移民政策将因应粤港澳大湾区计划推进而有所倾斜,这些招才计划也将加快香港融入大湾区,香港也会随之而「大陆化」,但香港仍有其比较优势。
艾西亚对BBC中文说:「我认为香港确实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优势在于新加坡给人的印象其实没那么好。这有几个原因:人多拥挤、生活费昂贵等等……我想这将是计划或许会成功的理由之一。」
2020年6月30日深夜,《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国际舆论认为这是「移民潮」及香港人才外流的开端。
也有人认为《香港国安法》不损香港吸引力——香港何敦律师行(Haldanes)合伙人向威廉(William Ahern)2021年1月撰文分析《香港国安法》影响时写道:「最主要的担忧是中共会否继续走半直接管治的道路,让香港降级成为『又一个中国城市』。」
「其中一个答案是,即使这想法或许会吓怕本地人与外国人,但中国大陆居民大概不会。从香港管理的大陆现金与其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包括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收益,均展示了对香港的信心。」
如果引进中国大陆人士作为投资移民,他们是否留得住?是否足以缓解香港「人才荒」?特区入境处向BBC中文提供的数字显示,同样从2010年起至2022年底,根据「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获批来港而最终取得居留权人士为3643人。
来自香港的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苏伟业教授对BBC中文说:「香港人才流失问题不仅是因为香港人移民外国所造成,一些在港工作的外国人也离开香港。」
苏伟业教授认为:「内地人移民香港某程度当然可以纾缓一些人才缺口,其实香港回归后就有不少移民是从内地来,或是海归内地人。不过,就经济角度看,整个问题的核心是中国与西方关係恶化,而香港在经济上受到连带拖累。如果香港经济不好,有新移民也不会改善问题。」
法国外贸银行的艾西亚说:「别忘记世上没有完美的——迪拜人很挤,新加坡人很挤,可没多少地方有着低税环境可让你去,或者是能让你开办业务,充满活力的地方。因此我不会全盘否定这计划。」
答案是目前还没有。
虽然传说中的「4月1日公布」并未发生,但无阻中国社交媒体上继续传播「不日开通」、「火热申请」等传言,当中还包括了「投资额度为2000万港元」等说法,如何透过先入籍第三国参与香港投资移民。
值得一提,「几内亚比绍护照是全球最便宜的护照,实用性高成抢手货」这样的言论也不难在这些社媒帖文、视频中发现,而中国使馆已多次「提醒中国公民切勿非法办理几内亚比绍护照」。
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发言人答覆BBC中文查询称:「新计划将大致沿用原有『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框架和申请资格,至于申请人在港的投资範畴和金额要求等规定则正在审视及可能作出调整。」
「政府现正厘订新计划的细节,并将于敲定具体申请安排后作出公布。」
在原计划下,申请人只要不是阿富汗、古巴或朝鲜公民,承诺在香港投资不少于1000万港元,即可获得居留权,且无需实质参与经营任何业务。当时计划明确接受澳门特区与台湾居民申请,也接受「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中国大陆公民申请,其他大陆居民则没有申请资格。
财政预算案发表之际,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确认中国大陆居民在新计划中仍将符合资格,投资项目不会包括购置房地产,也会考虑要求申请人将资金投资在初创和创科等指定产业;财库局局长许正宇表明,投资金额要求将会较旧计划倍增。
对于关心如何「润香港」的人来说,对于希望知晓能透过投资移民引进什么样人才的特区政府亦然,「只闻楼梯响,不见有人来」了几个月之后,对于投资移民计划更多细节的等待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