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令人難忘的十件大事
香港新闻

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令人難忘的十件大事

发表时间:

1997年,英国向中国移交香港,中方称之为「回归」。25年中,香港经历和见证了许多跌宕起伏。如今,中国《香港国安法》颁布已有两年,北京以「爱国者治港」作为「一国两制」的新标凖,亲北京阵营高呼「二次回归」;与此同时,也有数以万计的港人选择移民他国。

在香港移交25週年之际,BBC中文选出以下十件事情,记忆香港走过的这四分之一个世纪。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在英属香港旗帜最后一次随「米字旗」落下后,中国解放军首次在香港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帜升起。在同一时间,解放军驻港部队接管驻港英军威尔斯亲王军营,成为中国解放军驻港部队中环军营。

约90分钟后,董建华在时任中国总理李鹏面前宣誓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主要官员与临时立法会议员相继宣读就职誓词,中共管治的香港特区正式成立。

高光时刻过后,是接踵而来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股市与港元汇率,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演变成疫情,启德机场搬迁至赤鱲角新机场发生混乱……特区时空如此展开。经历了移民潮之后,留下来的人,一同见证了接下来的事情。

中国接管香港,香港永久居民定义随香港《基本法》实施而有所改变,引发一群香港永久居民在中国大陆所生,但在香港签证逾期或无证居留的子女,向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声请确认居留权。

港府紧急修订移民法律,实施「居港权证明书」制度,要求这些「无证子女」返回大陆,一併申请大陆方面签发的「前往港澳通行证」(单程证)与香港特区签发的证明书,方可移民香港,并将修例追溯至1997年7月1日生效。一些家庭到特区高等法院提起司法覆核诉讼,寻求直接留港,入境处则着手将没有提出诉讼的无证子女遣返大陆。

1999年1月29日,特区终审法院裁决吴嘉玲案,裁定港人在中国大陆所生子女,不论有否取得单程证,不论婚生或非婚生,不论出生时父或母是否已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均拥有香港居留权。特区政府警告,若执行此裁决,十年内将有约167万中国大陆居民循此途径移居香港。

特首董建华提请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基本法》相关条文。1999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释法案,规定只有获批单程证的香港永久居民在中国大陆所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权,出生时父母仍未成为香港居民的则没有居港权。这便是俗称「人大第一次释法」,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实质上驳回了香港特区终审法院的裁决。

中国政府强调全国人大对法律拥有解释权,包括解释香港《基本法》,香港民主派法律界人士则认为「释法」冲击香港司法独立。

居港权争议并未就此结束,之后更引申出造成两人死亡的入境处大楼纵火案,外籍家庭佣工及其子女居留权争议,与2001年庄丰源案终审裁决。

其中,庄丰源案确立父母皆非香港居民的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为日后大陆居民赴港产子引发「双非儿童」问题埋下伏线。

2003年2月21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退休教授刘剑伦来港探亲,入住酒店不久后出现肺炎症状入院,最终不治。后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认定这就是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在香港爆发的源头。

当年3月15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中文简称计有萨斯、沙士、非典等。直到6月23日世卫组织将香港从疫区名单中除名为止,香港共有1755人感染萨斯,其中299人死亡,包括八名殉职医疗人员。

萨斯疫情让刚从亚洲金融风暴恢复的香港经济再次遭受重挫,特区政府应对疫情速度受舆论质疑。而在应对疫情之际,特区政府还忙于推动另一项工作:《基本法》第23条国安立法。

立法草案中的「叛国罪」、「颠覆罪」、「分裂国家罪」和「煽动叛乱罪」等,以及警察获得无须法庭搜查令即可执行搜查等权力,引起亲民主派政团与支持者担忧基本人权与自由遭到削弱。

在众多不安下,以民间人权阵线为首的泛民主派号召市民于7月1日上街抗议,最终香港岛北部闹市街道,从维多利亚公园起点,到中环政府总部,在那一个酷热的下午填满了身穿黑衣的抗议群众,叫喊着反对「23条立法」与董建华和多名官员的口号。

主办单位称有超过50万人上街,成为1989年声援北京学运之后,以及1997年主权移交以来,香港最大规模的游行。

董建华政府最终撤回《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主持立法工作的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与主持抗疫工作的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相继辞职,董建华也在2005年3月辞职,没能完成第二个五年任期。

自此,七一游行成为了香港民主派政治寒暑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跟「23条立法」一起,成为日后香港与北京关係的一道伏线。

另一边厢,受卫福食局领导的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在应付过禽流感与萨斯疫情之后,获邀到日内瓦担任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2007年获北京提名并当选总干事,成为首位出自香港的联合国高官。

2008年夏天,有媒体形容是香港「爱国之夏」。北京8月份主办夏季奥运会,香港也成为了协办城市,承办奥运马术赛事,而这与香港百年赛马传统不无关係。

当中国将取得奥运主办权视为国力的体现时,此刻的香港,「爱国情怀」也似乎达到高点——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今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身份认同追蹤调查显示,2008年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香港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评分最高的一年。

奥运会举行前,四川汶川发生死伤异常惨重的「5.12」地震,当时香港民间捐款金额数以十亿港元计,刷新了1989年北京学运与1991年华东水灾的捐款纪录。

5月,奥运火炬传递来到香港,九龙尖沙咀交通要道弥敦道上,成千上万市民夹道欢呼。即使有民间团体抗议声援3月份西藏骚乱遭镇压的藏人,但仍对北京奥运表达支持。香港民主派元老李柱铭当时甚至评论说,在火炬传递现场同时出现支持者和抗议者,说明「一国两制」还是得到了落实。

一位参与抗议的大学生当时对BBC中文说:「我们其实也是支持中国搞奥运的,不过我们就是要它对人权还要改善。」

在此前一届2004年雅典奥运上,香港乒乓球选手李静、高礼泽夺得男双银牌,成为滑浪风帆选手李丽珊1996年以英属香港名义夺得亚特兰大奥运金牌以来的首面奥运奖牌,更是香港改以中国香港名义参赛以来首次夺牌。可惜两人在这次有主场之利的奥运会上未能再次冲击奖牌。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个旅行团搭乘的旅游大巴,在菲律宾马尼拉黎剎公园(Rizal Park)遭枪手拦截劫持,最终八名香港人与枪手被击毙,七名香港人受伤。

香港舆论质疑马尼拉警方处理案件手法失当,造成伤亡。行政长官曾荫权罕见宣布全港哀悼,政府部门连续三天区旗降半旗致哀,紧接着,中国国务院批准香港特区政府与北京驻港机关同时将中国国旗降半旗。特区政府对菲律宾发出最高级别的黑色旅游警示,双方关係紧张。香港庞大的菲律宾家佣社群传出有人遭港人僱主解僱的传言。

其后,中国大陆公安、武警至少有两场反恐演练重演了马尼拉劫持事件,展示如何迅速解救被劫持于巴士上的人质,确保他们丝毫无损,同时击杀或活捉劫持者。

案件发生之际,中国与菲律宾在南中国海黄岩岛(菲律宾称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的主权争议正趋白热化,中菲关係紧张。马尼拉人质事件发生后不久,有报道披露曾荫权曾三度直接致电菲律宾总统阿基诺(Benigno Aquino III),但无人接听,而这引发了一场「次主权」争论。

亲北京的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阮次山批评曾荫权没资格致电阿基诺。他说:「香港特首不是国家元首,何况胡锦涛也不可能打,这小题大做……要菲律宾提出责任报告,谁有责任,关你香港什么事?」香港国际关係学者沈旭晖公开反驳,称香港作为「次主权」地区,「曾荫权的电话、他将议题主动交给公众的策略,捍卫了一国两制的尊严,巩固了香港的国际空间,值得久违的掌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刘迺强一方面批评曾荫权致电阿基诺不果是「自取其辱」,另一方面批评沈旭晖「祭出不知所谓的『次主权』假学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继而撰文批评沈旭晖「用词不当」,让人以为「有人有意将香港搞成为独立政治实体」。但刘兆佳同时称,曾荫权直接致电阿基诺,只是利用「亚太经合组织(APEC)香港代表所建立的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人际关係」,是特事特办的行动。

根据香港《基本法》,香港在1997年移交后可继续使用「中国香港」名义参加某些国际组织,APEC便是其中之一。在APEC裏,中国香港特首,中国国家主席,与菲律宾总统等成员政体首脑,平起平坐。沈旭晖后来对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慨叹,西方讨论次国家、次主权时,根本不会把它与分裂主义、「港独」等课题相提并论,这次争议对香港的学术自由恐将有所影响。

2018年4月12日,新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访港,在会见菲律宾侨民时说:「作为菲律宾共和国总统,并代表菲律宾人民,请允许我向在场跟我们在一起的中国人由衷地说,让我现在向你们正式道歉。我们对发生的意外深表歉意,在力之所及下,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杜特尔特同时说:「中国一直对我们很好,除了各种各样价值几十亿的项目外,他们给了5亿元人民币贷款。」

人质事件中殉职港方导游(领队)谢廷骏兄长谢志坚当时告诉BBC中文,杜特尔特作为一个总统来道歉,他还是觉得是一件正面的事,「毕竟始终他(谢廷骏)是因为菲律宾政府连连的失误让他枉死」。

2012年2月1日,香港《苹果日报》上出现一页以黄色为主的广告,一只昆虫骑在狮子山头上,广告正文质问:「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0,000养育『双非』儿童吗?」

在此之前,香港网上兴起以被认为歧视性的贬称——「蝗虫」来称呼来自中国大陆的居民与游客广告上这只骑着狮子山的昆虫,正是蝗虫。

香港媒体把来自中国内地的人称为「蝗虫」,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侮辱与歧视的行为。与此同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歧视言论背后也折射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多重矛盾。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家麦高登教授(Prof Gordon Mathews)曾向BBC指出,「蝗虫」争议和背后更广泛的中港矛盾,离不开虚荣问题。

麦高登教授说:「30年前,大陆人……都被认为是乡下人。现在香港最有钱的人可是来自大陆的游客和投资者。」

「对于许多香港人来说,这既让人惊讶,也令人不安。」

也有悉情况的媒体人指出,2003年萨斯疫情之后,北京与香港和澳门签订《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继而实施中国大陆居民赴港澳「自由行」。官方媒体称此举旨在帮助香港复苏经济。然而,大量大陆民众访问香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因「抢购」、「生育旅游」等现象而加深了民间矛盾。

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2003至2013年间,中国大陆女性在香港所生婴儿中,其配偶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或未有申报者,共超过21.14万人。

2012年,梁振英接替曾荫权出任行政长官,他在就任前发话,称不能保证在2013年于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可以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公、私营医院相继宣布停止接受2013年元旦或以后的「双非」分娩预约,被称为「双非截龙」。

香港政府此举未能平息民怨。香港「本土派」思潮兴起,反对「双非」的抗议活动告一段落,与「自由行」和水客有关的「爆买」问题仍然存在,成为了2015年多次「光复」示威的背景。

香港《基本法》承诺,行政长官将「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定出所谓的普选「时间表」:香港可于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2020年立法会全部议员可由普选产生。

泛民主派一直对北京是否有诚意落实普选抱有怀疑,同时促请特区政府尽快公开谘询普选方案。法律学者戴耀廷认为民众必须採取更有力行动,以期实现普选目标。2013年3月,戴耀廷与社会学者陈健民、基督教牧师朱耀明正式成立「让爱与和平佔领中环」运动,强调将以和平、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模式,在适当时机佔领中环要道抗议。

2014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提出「高度自治权的限度在于中央授予多少权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就享有多少权力,不存在『剩余权力』」,并称「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普选制度必须符合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符合香港实际……特别是要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的法律地位,符合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规定,经普选产生的行政长官人选必须是爱国爱港人士」。

「白皮书」提出北京「全面管治权」,让亲民主派舆论质疑北京要收紧对港政策之际,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规定特首候选人必须取得提名委员会支持,而此提委会将沿用旧有的选举委员会模式。对于民主派来说,「8·31决议」等同于延续小圈子选举,是「假普选」。一些党派提出的「公民提名」建议也在此被否决。

反对「8·31决议」的行动在香港学界爆发,包括罢课抗议。2014年9月26日,罢课学生到金钟新政府总部集会抗议之际,学民思潮与香港专上学生联会突击闯入被政府围封的东翼广场,即示威方所称的「公民广场」。黄之锋、周永康、岑敖晖等学生示威领袖与警察拉锯多时,政府总部围栏外到场声援的群众增多。

9月28日凌晨,戴耀庭宣布提前发动「佔中」,结果金钟取代了数百米外的中环,成为这场堵路示威的中心,79天佔领由此展开。同日傍晚,防暴警察发射催泪弹驱散不果,示威民众以雨伞抵挡催泪弹,成为「雨伞运动」称呼的由来。旺角与铜锣湾有民众突发堵路,形成三个「佔领区」。

10月11日,中国副总理汪洋在出访俄罗斯期间称,西方国家试图在香港发动所谓「颜色革命」;10月21日,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领官员与学生代表对话,并未达成任何共识,示威气势日渐低落。12月15日,警察清场金钟佔领区,拘捕多名示威领袖和到场声援的知名人士,「雨伞运动」落幕。

79天的佔领,让香港社会进入亲民主派「黄丝」与亲建制派尤其是亲警察「蓝丝」的对立局面。民主派内有好些「伞后组织」兴起,例如香港众志,更有主张「本土主义」以至于「港独」的,例如本土民主前线、青年新政等。但同时,旧有泛民主派力量因无法在雨伞运动中取得成果,出现分裂,其中长期代表香港大专生的香港学联便爆发了「退联」潮。

亲北京阵营再次掀起推动香港「23条」国安立法,捍卫中共政权的呼声。2015年1月,香港媒体报道,中国全国人大港区代表酝酿在3月份中国「两会」期间,呼吁人大修法,直接将中国《国安法》适用于香港。中国国务院港澳事物办公室支持的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公开声称香港年轻人遭「洗脑」,要求香港特区教育机关帮青少年「补脑」。

农曆新年首三天,香港长期列为公众假期,多数食店休业,而这段期间,无照熟食小贩在夜间集体摆卖,形成圩集,乃常见现象,而这渐渐被一些民众视为香港过年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有人主张应加以取缔,以维护环境卫生与饮食安全。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晚上,相当于中国大陆城管人员的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小贩管理队,在旺角驱散并抓捕无照熟食小贩,本土民主前线等政治活动人士到场声援小贩,警察涌至,演变成警民对峙。进入大年初二凌晨,警察试图驱散群众,对峙演变成冲突,期间有交通警察向天开枪,示威群众在不同位置以杂物筑起路障,也有人点火。至早上,50多人被捕,冲突平息。香港警察与媒体将之称为旺角骚乱、旺角暴动等,示威一方则有人称之为「鱼蛋革命」,受到国际媒体引用。

至于为何是鱼蛋,大概就是因为那是香港最常见的街头小吃,曾经是不少熟食小贩赖以养家,甚至从草根无照走向小康开店的商品。

旺角冲突中,至少37人被警察落案起诉,其中本土民主前线发言人梁天琦于2018年6月因暴动罪等,被判处六年监禁,至2022年1月出狱。2019年11月「反送中」示威之际,他被美国《时代》杂誌选为「下世代百大代表人物」。《时代》杂誌认为示威者把他视作「精神领袖」。

2009年,曾荫权政府拍板兴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以衔接中国大陆高铁网络,当时已经因为徵地等问题引起莫大争议。2017年7月,林郑月娥政府公布高铁通关安排,引来民主派及其支持者更强烈的不满。

这安排便是「一地两检」。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内划出属于中国大陆法律管辖的区域,派驻入出境、海关与公安警察。虽然同样的边境查验安排早已在深圳湾口岸实施,但西九龙站是首个让中国大陆执法人员在香港境内执法的地方。

不过,特区政府强调「内地口岸区」被视为香港特区範围以外,所以不会违反《基本法》。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强调,「一地两检」与效益相关,当中没有任何意图,也没理由会破坏「一国两制」。

2018年9月23日,香港段高铁正式通车,「一地两检」正式实施。一年后,民主派担忧香港居民遭中国执法人员「送中」的想法再次被勾起。

2019年8月8日——香港「反送中」示威发生之际——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本地僱员郑文杰前往深圳出席商务会议后搭乘高铁返港,但并未按时返家,中国外交部后来公布,郑文杰涉嫌嫖娼,被深圳罗湖公安引用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判处行政拘留15天。

郑文杰获释后接受BBC专访时表示,他是在抵达西九龙站之后被中方拦截,移交国安警察,并带返深圳审问,内容并非嫖娼,而是「英国在香港示威活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问我们向示威者提供了什么支持、资金和装备」。

郑文杰称被国保人员刑讯逼供,要他承认在代表英国掀动香港动乱。对于嫖娼的指控,他说:「不想把焦点放在我是否嫖娼的问题上……因为那正是他们想要的。」

「我只想明确说,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我所珍惜和爱的人的事情。」

11月20日BBC报道发表当天,英国外相拉布(Dominic Raab;蓝韬文)召见中国大使表达不满。翌日,中国官方媒体播出郑文杰嫖娼的「证据」,一些网民批评郑文杰被「打脸」,也有网民质疑片段真实性。郑文杰在此前一天发表声明,承认曾在深圳做按摩。

2020年6月,郑文杰在英国获批政治庇护。

至于西九龙站,因2019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开业一年多的车站自2020年1月30日起停运至今。

2018年2月17日,香港人陈同佳在台湾台北一家旅馆内杀害同为香港人的女友潘晓颖,弃尸后潜逃返回香港,继而因提取潘晓颖银行存款和取走其照相机和智能手机,被香港警方拘捕,起诉「处理犯罪得益」罪(洗钱罪)。

陈同佳认罪,2019年4月29日,香港特区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判处他监禁29个月。判决书中叙明,陈同佳承认在台北杀害女友并弃尸,但香港对台湾发生的案件无司法管辖权,无法起诉他杀人等罪。

台湾与香港之间并无引渡协定,台湾士林地方检察署在2018年间三度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司法互助要求,包括将陈同佳送到台湾受审,但特区政府不予理会。2019年2月12日,死者潘晓颖母亲公开呼吁修法,引渡陈同佳到台湾。林郑月娥政府随即提出修改《逃犯条例》和《刑事互助条例》,包括删除引渡法例不适用于中国大陆、澳门和台湾的限制。

台湾、英国、美国、欧盟与加拿大先后对港府修例建议表达关注,中国要求各国不得干涉香港内政。民主派发起过至少两次游行,抗议《逃犯条例》修订案可将香港居民引渡至中国大陆受审。

6月9日第三次游行举行,主办单位称有103万人参加,创1997年主权移交以来新高。6月12日示威重演2014年「雨伞运动」情景,民众短暂佔据金钟政府总部外公路,警察发射催泪弹、橡胶子弹驱散,持续多个月的「反送中」示威由此打响。

6月15日林郑月娥宣布暂缓修法,但未能平息局势。翌日又一场游行再以200万人参加刷新纪录。示威者诉求逐渐凝聚成「五大诉求,缺一不可」口号,包括撤回《逃犯条例》修订案、撤回「暴动」定性和立即实行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真正普选等。9月4日,特区政府正式撤回修订案。

相比于五年前的「雨伞运动」,「反送中」示威既有上百万人和平游行的情景,也有许多示威者与防暴警察暴力交锋的冲突场面。彼时「本土派」谩骂中国大陆居民「蝗虫」,此时换成「蓝丝」甚至是警察工会代表公开谴责示威者「与曱甴(蟑螂)无异」。一些评论人士马上指出,1994年非洲卢旺达大屠杀中,煽动屠杀的胡图族领袖把他们的攻击对象图西族人称之为「蟑螂」。

游行与冲突一直持续到2020年1月,此前一个月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对沖突起缓和作用。然后首名新冠确诊病人出现,且迅速扩散,示威活动转趋小规模「快闪」式行动。

2020年6月30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即时生效。示威活动瘫痪之余,一些民主派团体也即时宣布解散。

民主派随后试图透过举行初选协调9月份立法会选举参选,但特区政府以疫情为由,取得北京同意,推迟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通过一份决定,作为撤销「危害国家安全」议员资格的基础。2021年1月6日,香港国安警察以《香港国安法》抓捕47名初选参选人与组织者,诉以「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接下来的大半年内,多个与民主派关係密切的组织相继解散,其负责人被香港国安警察抓捕。香港民主派活动遭遇「急冻」。

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台湾相继出台便利港人定居政策,例如英国的「香港BNO签证」。数以万计港人迁离香港,包括一些知名民主派政治人物与学者。美国宣布制裁多名中国大陆与香港官员,但未能改变局面。

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以「爱国者治港」原则整顿香港选举制度。同年12月,被推迟的立法会换届选举举行,90席议会只有一名自称非建制派人士当选,传统泛民主派完全消失。2022年5月8日,在《逃犯条例》修订案提出时担任保安局局长的李家超以「唯一候选人」身份当选行政长官,7月1日上任,成为第一位出身警察系统的香港特首。

插画:Davies Surya

浏览其他香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