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着名作家倪匡离世,享年87岁。他笔下作品包括《卫斯理》小说系列,广受全球华人读者欢迎,他本人更享有「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称誉。
同为作家的沈西城周日(7月3日)在社交网站公布倪匡的死讯,但没有透露详情,倪匡早年曾经透露自己患上皮肤癌。
倪匡1935年在上海出生,曾经在中国公安部门工作,22岁逃难到香港。抵达香港后曾经做过杂工,之后在报社工作,职业生涯中创作了超过300本小说和450个电影剧本。他在1992年与妻子移居美国,2007年搬回香港。
他的不少小说内容被视为讽刺共产党,笔下小说不容易在中国大陆购买。虽然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受到两岸三地读者欢迎。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中国大陆网民到他的微博帐号留言悼念,但也有网民继续就他的反共立场批评他。
倪匡的微博帐号自2012年已经没有更新,中国大陆网民的留言两极。部份人形容他是「永远的卫斯理」,表示自己从小都是读他的书长大。
部份人就批评他过去曾经发表的反共言论,指他是因为打不进中国大陆市场,才发出这种反共评论。一些人又转贴他在评论香港作家锺祖康笔下《来生不做中国人》一书时,形容内容不错,但不够彻底,他说「今生不做中国人」。
香港政府也发表简短声明,对倪匡去世表示惋惜,形容他的小说受到广大香港读者欢迎,而虽然他去世,「喜欢他作品的人仍会怀念他」。
香港媒体引述倪匡晚年经常探访他的《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说,倪匡的作品影响深远,形容他是「香港前无古人,也再无后来者」。另一名香港作家陶杰形容他是「非常罕有的天才」,讚扬对方对世界观察通透而凖确,是「全球华人世界最清醒的人」。
倪匡生于上海知识份子家庭,16岁为追寻「乌托邦理想」报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成为公安干警。
他在20岁时被调派到内蒙古,管理劳改农场犯人。期间曾因饲养小狼狗、在批评会上发出笑声等行为而与其他军人结怨。其后因部队煤炭补给短缺,他自行拆下一条桥上的木头生火取暖,被判「破坏交通」罪名,更被指是「反革命」,一度写上承认自己「潜存的反革命思想」字句并接受调查。
等候审讯期间,友人通风报信,告诉他可能会被判处很长的刑期,劝他逃离,之后他就辗转逃到香港。
在香港初期,倪匡在工厂当杂工,晚上在大专院校进修,后来投稿到当地报章《真报》和《工商日报》,之后获《真报》聘用。他的第一篇小说是写中共土地改革的故事,叫《活埋》,1957年底于《工商日报》发表。
《卫斯理》系列小说等,他还创作了许多电影剧本,其中最受欢迎的包括电影《独臂刀》,它是香港史上首部冲破100万港元票房的电影。他之后也有参与製作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
他在2012年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香港星光大道装有他的手印和签名,表扬他对电影工作的贡献。
倪匡有数名兄弟姐妹,其中兄长倪亦方是共产党党员,曾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着名作者亦舒是他的妹妹,但亦舒移居加拿大多年,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联络。他也有儿子和女儿各一名。
他在1992年与妻子移居美国,声言「共产党不死光,他不会回来」,但最终在2007年与妻子回到香港。他透露自己回到香港,是因为妻子不习惯美国的生活,形容自己是「晚节不保」。
他又形容自己年轻时风流,曾经同时周旋于五至六名女子之间,喜欢欣赏美女,也爱搜集写真集,尤其喜欢女星舒淇。但说只谈过一次恋爱,对象就是他的妻子。对方近年患上脑退化症,他声言会继续爱护太太,相守到老。
倪匡的反共立场鲜明,说自己逃离中国大陆后,再没有回去。他透露香港主权移交前,曾经获前新华社社长许家屯邀请到中国大陆游览,他说可以组织一个称为「反共作家回国考察团」的组织游览,之后就没有下文。
倪匡曾多次公开评论香港时政,说自己不相信「一国两制」,形容这个制度只是共产党说了算,又称「爱国必须反共,反共才是爱国」。
他去世后,不少香港网民转发他1983年笔下小说《追龙》内的桥段,指东方将有一个大城市要毁灭,而毁灭一个大城市,「不必摧毁大城市的建筑物,不必杀害大城市的任何一个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来,这个大城市和以前一样,但只要令城市原来的优点消失,就可以令它毁灭死亡」。
倪匡生前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承认书中的大城市就是香港,而消失的优点就是自由,他又形容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之母」,又说逃到香港后自由自在,当时有数年这种生活已经满足,最终能有60多年的自由生活是「捡回来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