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28日新冠变种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杀入社区后,2500万上海居民开始经历了一场毫无预期的长期「封城」。原本宣布的五天封锁,到现在已经一个月,而且封控有更加严厉的迹象。
这座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在封控期间屡屡传出市民不分贫富挨饿,或病人因为延误或被拒诊而病逝等事件,令外界关注。
严厉的「封城」背后,是官方坚持的新冠「清零」防疫方针。许多上海民众开始对採取严格的「封城」政策有了质疑。一直是知名「防疫模範生」的上海,为何陷入如此困境?
美国史丹福大学儿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向BBC中文分析,一个地方封城时能达到多少效果,取决于封城时有多少人已经感染。他因此估计,上海宣布封城时可能已经很多人感染了。
「尤其奥密克戎是指数性传染(exponential),3的1次方变成3的2次方的高速感染速度,一开始五个人,跟一开始有100个人感染,会差很多。」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则向BBC解释,此次上海面对BA.2变种毒株更具传播力,因此传统的流行病调查和追蹤密切接触者的努力赶不上病毒传播速度。许多研究发现,奥密克戎感染特徵之一是半数以上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感染。
根据资料,上海户籍中,60岁以上的人口佔了三分之一。
王智弘医师因此强调,现在上海面对的挑战是,60岁以上的长者不到65%(如同香港)还尚未接种新冠疫苗,且根据香港大学研究,科兴疫苗对于变种病毒成效有限,在急救病牀医疗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若开放可能会让上海走入香港今年疫情爆发时,医疗濒临崩溃的情况。
因此,他认为上海要解套,现在该是尽速先给60岁以上或免疫系统缺乏(immunocompromised)及慢性病的族群,接种效果较好的mRNA疫苗加强针:「疫苗混打是国际趋势,不会是面子问题。用以前的旧的『清零』(zero-COVID)方法来面对新的变种病毒可能不会那么有效。」
你的故事:请用下表分享你的「封城」经历。我们会有选择在本网站发表。
虽然上海部分小区因为已经「清零」成功,允许民众每日外出一次走动,但多数地区仍处于严格封锁,没有任何解封迹象。
事实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过去上海应对之前的德尔塔(Delta)病毒株,一直奉行「陶瓷店裏抓老鼠」的防疫政策,亦即用最小的社会成本控制疫情,达到能够快速追蹤病毒,又能保障城市经济生活正常运作的局面;在中国很多地方奉行一刀切「封城」政策时,上海「精凖抗疫」曾赢得中国社会讚誉。
但是,此次上海疫情外溢后,上海的严厉封控招致许多批评:理由包含自封控开始,屡屡传出食物分配不足,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三餐所苦,或有90岁以上徵状轻微的老人或不足一岁的新生儿必须被送去方舱医院等。
许多人难以想像,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会陷入民众挨饿,没有医院可以就医的情况:「魔都」成为现在上海市民对这座自己曾经自豪的城市的自我嘲讽。
陈希向BBC解释,上海本轮疫情「破防」的主因是行动迟缓和生活物资、医疗资源凖备不足。他解释称,上海发现疫情是在3月3至4日,但10天后的3月13日才开始加强疫情防控,并到3月28日才开始大範围封锁。
比起同样在今年出现新冠危机的另一大城市深圳,后者在检测出传染案例后迅速且果断採取了相对有效的防控措施,上海已经慢了一大步。他分析说:「而生活物资、医疗资源的凖备不足动摇了上海居民对疫情防控的决心和支持,使防疫效果打了折扣。」
但是,「封控」并不是只有上海或中国採用的措施。其他国家譬如新加坡或澳大利亚等都实施了程度不一的封城防疫策略。对此,王智弘告诉BBC,澳洲靠着国境管理,而且因为后者的岛屿地形比较容易控管,病毒可以突破防控的「入境点」(port of entry)比中国少很多。
而且,中国虽然也有严格的入境管制,但因为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太快。他补充说:「有人说这种病毒像风一样地传播......从不同地方都可以进入中国很多入境点,譬如从香港开车的,搭飞机来的或搭货船来的等等,很难完全清零。」
陈希则告诉BBC,封城政策有利于减低疫情传播强度。但是,要彻底阻断传播以回到零感染,「这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物资有效分配,脆弱行业和人群的补贴。」他亦同意,燃眉之急是要加速上海市民的疫苗接种率。
而此次上海封城对抗疫情,许多民众开始对封控有所质疑,上海居民问,为了防範多为轻症症状的奥密克戎,付出那么大的经济及社会代价是否值得?尤其许多报导都提到,许多非新冠病患,在封控期间得不到医治或精神病患病情加重。
此外,陈希观察到,经过两年多的「清零」努力,中国从公共卫生领域到普通市民均存在很大的「疫情疲劳」现象。
但是,在上海疫情持续蔓延之下,北京并没有放缓「清零」政策的迹象。4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锺南山与同事关伟杰在中国中科院旗下的英文学术期刊《国家科技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关于中国在即将到来的COVID-19时代重新开放的战略》的文章,委婉地提出「动态清零」已经不适合处理新的变种病毒。
该文章说,「动态清零」方针对中国防疫「非常重要」,但中国「需要重新有序开放,以使社会和经济发展恢复正常并适应全球的重新开放,从长远来看,不能追求长期的动态清零」,而「接种疫苗」和「强效中和抗体」的疫苗研发是主要关键。
据报导,有关该文章在互联网上的翻译及讨论,迅速被网路公司删除。
事实上,4月8日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引述接近北京决策层人士说法称,由于「清零」政策遭致的经济损失和民众愤怒,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原希望「放宽清零政策」,试图在上海探索新的灵活防疫策略。但是,因为激增的上海确诊病例数,当局遂恢复严厉管控。
该报导又引述相关人士说法称,在对政治局常委发表的未公开评论中,习近平已明确表示中国不会从其严格的「清零」政策中退缩。
4月19日,中国疾病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记者会强调,动态清零仍是目前中国防控策略的最佳防控战略。而且,与多数医界观点认为奥密克戎多为轻症感染的看法相异,吴尊友说,病毒的致病性可能减弱,「也可能增强......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作好与新冠长期斗争的凖备。」
外界因此评估,上海严厉的防疫措施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鬆绑。而且,最近官方封控手段升级,在一些小区,政府运来越来愈多的绿色铁栅栏,将许多住宅门口或街口封住,引发居民抨击。
「疫情真的是在瓷器店抓老鼠吗?为什么现在老鼠没捉到,上海却像瓷器一样摔了个稀碎呢?」微信上一个署名「辣椒酱」的公众号发表的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广传。
同时,四月中旬,上海市民製作了一个名为《四月之声》的影片,整理上海进入封城以来市民挨饿或求诊的悲剧,在社交媒体被海量传播。在中国,民众自发大规模传播对公共政策的直接批评并不常见。
面对困境,各界都急于探索上海如何解套的方法。
王智弘以香港为例子,认为看到后者今年三月疫情失控医疗崩盘的教训,他能理解现在上海的担忧。他说,上海担心城市开放后会如同香港一样失控。他从公开数据分析,香港的重症监护室(ICU)病牀每10万人分得到7.1个牀位,中国大陆全国则是4.6个ICU牀位。
上海因为是大都市可能还高一点,但他认为中国若要放弃「清零」政策,就要考虑城乡医疗分配不均的问题,因为有些地方根本没有ICU牀位。他说:「ICU病牀因为城乡分配不均的话就会有很多人病逝,特别是因为老人没打疫苗的话,那死亡率就会提高。就算有打疫苗,科兴或复必泰在接种六个月后,效能也减少了。」
王医师因此强调,最好的解决方式,建议60岁以上的人口尽速接种mRNA疫苗的加强针。他引用新加坡研究资料说,打灭活疫苗的死亡率是mRNA疫苗的2.5倍。
长期研究中国健康政策的陈希还认为,现在需要提高老人和其他高危人群的疫苗施打率,以及更有效疫苗的引进。同时,解套方法还须尽速确定分级诊疗的预案,优先收治重症患者和高风险病人,以确保疫情下医疗体系能够承受重压,「也不会挤佔其他疾病的救治资源」。
他又建议政府需要加快引进或研发抗病毒药物和疗法,做好在医疗机构间的分配,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并需与民众更有效地沟通疫情性质和防控手段,对于逐步开放的计划,获得民众的反馈和普遍支持。」
王智弘补充说,「除了生命以外,还有其他风险,譬如心理健康的问题会很严重,大家被关了30天会受不了的。当然,还有癌症或是慢性病人就医的问题」。
上海当局今早(4月28日)通报,新增本土感染者9764例,比前一日大降3798例。新增死亡病例47例,累计死亡2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