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永续衣橱”:一位戒购物成瘾者的4个建议
国际新闻

如何打造“永续衣橱”:一位戒购物成瘾者的4个建议

发表时间:

“我以前每周买几次衣服,甚至天天都买,只要看到有便宜的就下单,但每天早上还是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30岁的韩国“不购物运动”倡议者李素妍(音译,Lee So-yeon)这样说。

每次要与朋友见面或约会时,李小姐都觉得需要穿上新衣服。

“我每个月轻轻松松就会花上好几百美元。”她坦承自己曾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购物狂。

她说,衣服便宜到像是一次性用品,加上她觉得自己必须不断在Instagram上传穿搭照,这些都助长了她的购物习惯。

真正让她开始反思消费习惯与整个“快时尚”(Fast fashion)产业的转捩点,是某天在高街店舖看到一件售价仅1.5美元的冬季外套。那件衣服来自孟加拉,价格甚至比她的一杯咖啡还低。

“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价格背后一定有问题。一定有人,在某个地方,正在付出真正的代价,”她说,“这让我感到非常不安。”

李小姐开始研究时尚产业,发现了过去从未思考过的事实。

“我本以为自己是个关心环境的人,却对时尚背后的隐性成本视而不见。”

快时尚指的是价格极低、设计用来短时间穿着并迅速被潮流淘汰的衣服。

Shein和Temu等快时尚电商的兴起,重塑了全球服装市场,但也因对环境和劳工权益的冲击而备受批评。

BBC曾在2024年报导,Shein的服装平均售价仅为7.9英镑(约10.71美元),平台上同时在售的商品多达60万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服装和纺织产业是产生污染最多的行业之一,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8%,并造成每年9%的海洋微塑胶污染。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指出,全球有超过80%的衣物最后会被丢弃,进入垃圾堆填区或被焚化。

目前住在首尔的李小姐正撰写一本关于韩国消费文化的书。韩国是全球二手衣出口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从决定不再购物至今已经七年,她知道自己无法独力改变整个产业,但相信消费者仍有可以采取的行动。她向BBC“巾帼百名”(100 Women)分享了四个打造可持续衣橱的建议。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便宜就冲动购物,”李小姐说。她建议在开始减少购物前,先检视自己的购物模式,将所购与实际需求对齐。

“我以前常买一些鲜豔的粉红洋装,但我其实每周有五天都在办公室工作,那些衣服根本不常穿。”

她说,当她开始分析自己的习惯后,才能做出更有意识的选择。

她现在的衣柜多是妈妈1980年代留下来的旧外套,或穿了十多年的衬衫。

“我开始重新整理衣柜,找出几个月、甚至几年没穿的衣服,搭配出新的组合。”她说。

她强调,永续不一定意味着要购买所谓“环保品牌”。

“最环保的选择,就是(穿着)你已经拥有的衣服。”

Ellen MacArthur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将每件衣服的平均穿着次数加倍,可以减少高达44%的时尚产业碳排放。

柏林智库“Hot or Cool研究所”于2022年发布报告指出,在气候分为两季的国家,一个“足够的衣橱”只需74件衣物;而在四季分明的国家则为84件。

“与其追逐潮流,我现在认为真正的风格,是用创意和用心把已有的衣服穿出自我。风格不再是买更多,而是展现自我。”她说。

李小姐现在会和朋友、家人定期举办衣物交换活动。

她也指出衣物的文化价值:“衣服不只是衣服,它承载了故事,也成为新的连结。”

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资料,全球二手衣市场在过去40年间成长了七倍。

她学会缝钮扣、补破洞,延长衣服寿命。

“我知道买新的比较方便,但这些小小的修补动作,让我学会珍惜每一件衣服,也让我更愿意花心思照顾它们。”

“多一点创意,就能走得更远。”

永续慈善机构Wrap指出,人们每修补五件衣服,就会少买平均四件新衣。

一些国家甚至透过政策鼓励修补文化。瑞典在2016年起针对如脚踏车、鞋子与衣服的小修小补降低增值税。

然而,快时尚的低价对像李小姐这样的倡议者而言,仍是“一大挑战”。

“即使已经七年没买新衣,我有时还是会想买。到处都是便宜又漂亮的东西,这股冲动提醒我,资本主义与广告有多么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她坦言,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再购物,但她相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不购物,不只是为地球做出牺牲。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快乐、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浏览其他国际新闻